崔慈悌/台北報導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天公布民調,有兩成八民 眾認同民進黨,兩成四認同國民黨,創民進黨執政以來兩黨認同度最接近的一次。董事長游盈隆表示,民進黨認同者比例在短時間內,如雪崩般下滑,恐怕是世間少有,也反映大量支持者希望幻滅。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天公布當前台灣人的政黨認同傾向民調,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我們問「目前國內有兩個主要的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請問哪一個政黨的理念和主張跟您較接近?」 結果發現:7.6%強烈的民進黨,20.4%溫和的民進黨,43.4%中性不偏向任何政黨,20.4%溫和的國民黨,3.6%強烈的國民黨,4.8%不知道/拒答。
游盈隆表示,換言之,在年滿二十歲以上的台灣成年人中,有兩成八認同民進黨,四成三中性選民,兩成四認同國民黨。民進黨認同者只比國民黨認同者多四個百分點,這是自2016年五月以來迄今,兩大黨認同者比例最接近的一次。
他說,從台灣人政黨認同趨勢來看,可以有四個觀察點:
第一,2016年5月,蔡英文高票當選總統,立法院民進黨攎獲68席,民進黨以完全執政的姿態重返執政,當時民進黨認同者多達49.3%,相對之下,國民黨彼時被兩次超級民意海嘯打趴在地,政黨認同者只剩16.6%,兩黨認同者差距高達32.7個百分點,是歷史上第一次。
第二,民進黨認同者比例從2016年7月從一開始49.3%,到最高的51.9%,一路下滑到28%,在短短時間內,總共流失23.9個百分點,幅度之大,有如雪崩般的下滑,恐怕也是世間少有的現象。這種政黨認同在短期間內大起大落的現象,某種角度來看,反映的是大量支持者希望幻滅的過程。
第三,國民黨認同者自2016年5月到2018年1月這二十個月的期間,最高是25.2%,最低是16.6%,政黨認同比例起伏很小,只有8.6個百分點,和民進黨認同者的大起大落形成強烈的對比。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反映的是一個曾經叱吒風雲、不可一世的獨大政黨,因不能與時俱進,硬是被民意拋棄、被歷史壓縮到角落的辛酸。
第四,中性選民的壯大應運而生,主要是因為社會對兩大黨失望和不滿的長期累積所致。中性選民規模的空前龐大,其實就是「主要政黨泡沫化或空洞化」的附隨現象。從過去二十個月的台灣政黨認同的潮起潮落,可以用一個學術性概念去理解,那就是,「政黨支持者的重組與解組」。
他說,換句話說,在過去短短二十個月,台灣發生過一次可能空前絕後的「政黨重組後,又迅速解組」的現象,主要原因就是主要政黨表現荒腔走板所致。不過,台灣也有不少小黨,根據相關證據,初步研判,小黨並沒有在「主要政黨泡沫化」過程中獲得明顯的好處。
游盈隆表示,台灣政黨政治的根基已出現鬆動的跡象,這究竟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現象?仍待進一步確認。如果只是一時的、短期的現象,那民進黨與國民黨仍可安居其主要政黨的地位;如果是一個進行中的長期現象,那台灣政治過程將成政治素人和政治冒險家的新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