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新加坡財政報告書出爐,2017年星國經濟表現亮眼,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3.6%(全球平均3.7%,台灣2.84%),整體生產力增長達到4.5%,創下2010年以來新高。最令人稱羨的的是2017財政年的政府財政盈餘96.1億新幣(約2,100~2,200億台幣),亦是歷史記錄。
為與人民共享財政果實,新加坡政府決定仿2006、2008年「還富於民」政策,從盈餘中提撥新幣7億元(約155億台幣)作為全民花紅(SG Bonus),凡年滿21歲新加坡國民可以根據所得分別獲得新幣100元至300元(2,200~6,600元台幣)的花紅。中低所得者並另外發放現金:納稅所得在1萬3千新幣(28萬台幣)以下者,政府每人發放現金新幣300元(6,600元台幣);納稅所得新幣2萬1千以下(42萬元台幣),發放150元(3,300元台幣)。
政府並將撥款50億新幣(1,100億台幣)作為地鐵基礎設施基金,以及20億新幣(440億台幣)津貼「樂齡」(60歲以上退休)健保保費。在2018年政府的財政預算中,計畫拿出8億新幣補貼9萬多家企業、60多萬名月薪不超過4,000新幣(約8萬4千台幣)員工加薪。
經常遭西方媒體詬病在政治上「一黨獨大、強人領導」的新加坡,之所以有令人稱羨、獨步全球的政府財政,實乃歸因於建國半世紀以來,政策的一慣性,以及用人為才、專業治理所建立效能卓著的行政體系。
政策連貫、人事安定
不論始於建國的中央公積金、建屋發展局(組屋)制度,或是以經濟發展局主導優惠稅率吸引外資;以及資本累積後由淡馬錫國家主權基金(投資的政聯企業)及GIC(政府投資公司管理外匯存底),以對外投資等與時俱進的國家發展策略等,再再將新加坡打造成親商環境、相互效益堆疊堅強的國力與財富。
其中利用公積金制度(自薪資中雇主與員工提撥一定比例存入政府掌管的公積金帳戶),結合住宅政策(可以自公積金帳戶中支付住宅貸款)以及國家開發策略(政府公積金轉貸用於建屋發展局興建組屋、公共設施、交通建設),使國民可以經由自己儲蓄購買住宅,達到人人皆能住者有其屋的安居社會(居住政府組屋高達85%)。同時,也令國家設經費無虞,如填海造地,建設亞洲金融中心、區域營運中心、國際會展中心,機場擴建、海港開發、便捷的物海空物流體系、填海造地建立全球第三大的裕廊石化離島專區等,將新加坡打造成全民就業-製造、金融、海空運輸、物流、旅遊等兼具的經濟體。
人事穩定的內閣專業治理領導團隊,在上述國家發展策略下,隨國際經濟變遷,而做出階段性應變、卻又具有連貫性的政策,最為關鍵。以肩負國家財政重任的財政部長為例,新加坡建國52年來,含現任財政部長只有8位,平均任期6年半,有3位任期超過13年。最長的一位為1985至2001年擔任財政部長胡賜道,出身跨國石油公司總裁,前後長達16年。其間也兼任過MSA金融管理局(新加坡中央銀行)主席,退休後轉任掌理外匯存底的GIC董事(李光耀擔任主席多年),直逼我國14A的前央行總裁彭淮南。
祖先來自斯里蘭卡、淡米爾裔的前任財長、現任副總理尚達曼,倫敦政經學院、劍橋大學碩士,經濟學家。早年任職金融管理局MAS,後被徵召入閣任教育部常任秘書(常次)、金融管理局總裁;掌理財政部長前後達8年之久,任內且擔任IMF貨幣理事會主席、新加坡副總裁。
有新加坡經濟之父稱譽的第一任財政部長吳慶瑞,馬來西亞華人,設計新加坡包括金融中心在內的多項經建發展政策、建立國防武裝部隊,前後擔任內政部、國防部、財政部長,金融管理局主席、副總理等多項職位,擔任內閣閣員超過30年。退休後受鄧小平之邀,擔任中國經濟顧問達6年之久。
記得一位80年代進入政府服務的財經首長指出:部會首長政策成績顯現,通常需時四年(第一年熟悉業務,第二年進入狀況、提出政策,第三年執行、調整,第四年才能看到成果)。反觀政黨政治下的台灣,過去20年歷經4位總統、15任內閣, 13位財政部長;平均1年4個月就內閣改組,1年半換一位財政部長。以現任蔡英文政府為例,2016年5月20日至今,金管會主委已經三任。職掌還未掌握前,即下台謝幕。更遑論財經首長不論專長、政策,而以政黨屬性作為用人依據。
台灣隨著選舉共舞的政黨政治,直接反映在經濟表現-2017年台灣經濟成長2.84%,全球經濟成長3.7%;2018台灣預期2.29%,全球則高達3.9%;遠遠低於國際水平。薪資所得超過15年未曾成長,青年22K的低薪夢魘揮之難去。1992年時,台灣與新加坡並駕齊驅;國民人均所得均在1萬美元上下。現今新加坡已經超過5萬6千美元,台灣不及其一半。實需國家領導者痛定思痛,借鏡新加坡專業治理,或得重拾「台灣經濟奇蹟」榮景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