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中信宅指數調查:26.7%的民眾會因通膨買房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根據中信房屋宅指數調查,六都及新竹縣市準備購屋的民眾發現,僅有26.7%的民眾認為買房可以抗通膨,有將近4成5的民眾認為,目前房價太高,所以不會將房地產作為抗通膨的首選標的。

根據中信房屋宅指數的調查發現,現階段僅有26.7%的民眾認為買房可以抗通膨,有近7成的民眾不會因為通膨的誘因而買房,至於不會將買房作為抗通膨的原因,綜觀調查結果,有44.9%的民眾認為房價仍處於高檔,因此,不會將房地產作為抗通膨的首選標的,更有近2成的民眾認為,預期房價仍會下跌,買房無法抗通膨。

中信房屋副總經理劉天仁也表示,目前的房價處於盤整及微跌的階段,買房除了要被課徵持有稅、未來移轉如果有獲利,還得被課徵15%至45%的房地合一稅。如果以目前台北市不動產的上漲幅度觀察,未來5年,房價要上漲15%似乎有難度,而且還必須承受可能下跌的風險。當房價上漲幅度跟不上通膨上漲的幅度,買房無法抗通膨,買房反而成為負資產。

劉天仁表示,買房抗通膨的思維,除了可以從「買賣房價價差年化率」作為評估標準,也可以從長期收益的角度判斷買房是否可以抗通膨。舉例來說,如果目前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為2%,銀行二年期定存利率為1.1%,則實質

利率為-0.9%,等於把錢存在銀行,愈存愈少。

劉天仁認為,目前房價雖然呈現盤整或緩跌的走勢,但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統計,國內不動產租金呈現連續38個月上漲,該訊息即說明,當房價緩跌而租金上漲,即代表租金收益率大幅增加,因此,打敗通膨應是輕而易舉。

換言之,如果以收益型不動產的角度觀察,買房還是能抗通膨。劉天仁表示,如不動產價值1000萬元,但年租金扣除必要成本後為30萬元則不動產的收益率為3%,此時,實質利率為1%。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