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朱松/台中報導
為解決雲林地區水源不足,及長期抽用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問題,經濟部推動湖山水庫興建,歷時15年完成。經濟部水利署今日表示,湖山水庫是台灣第一座設計時融入生態保育觀念的水庫,同時也完美地結合地方人文,工程兼顧保育與人文,經驗值得與世界共享。
水利署將於10日辦理「氣候變遷挑戰—永續水資源治理論壇」,邀請國內外水利專家分享、探討關鍵的水資源管理等議題。
水利署說,105年4月湖山水庫開始蓄水,因為是新的水庫,第一次蓄水也是測試水庫安全的重要程序,共分成三階段的蓄水作業,每蓄滿一個階段,就要再檢查水庫的壩堤有無任何變化,是水庫啟用前的三道安全防線。
湖山水庫還有三大特色:第一個特色,水利署在水庫興建的同時,與農委會特有保護中心合作,進行生態保護措施及計畫,以保育稀有動植物及其棲息環境,並強化地方民眾參與及溝通,讓在地居民都能參與水庫建設過程。
第二個特色,湖山水庫的基礎處理,是深達40公尺的塑性混泥土牆,儲水的效果良好,同時也能抗震;第三個特色,湖山水庫由三個壩堤連結而來,所以壩堤道路單趟1,500公尺。
為了將湖山水庫成功經驗持續擴大推廣,同時汲取外國專家成功經驗,水利署5月10日與天下雜誌共同合辦「氣候變遷挑戰—永續水資源治理論壇」,特別邀請國際水協會IWA執行董事Kala Vairavamoorthy、以色列水務總局局長Giora Shaham、日月光集團資深副總經理周光春,及水利署長賴建信等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在氣候變遷及水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兼顧水資源興利及保育的永續作法。透過各國經驗分享與交流,創造台灣前瞻水利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