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認識十年的朋友來拜訪我,感謝我今年幫忙她出的年鑑寫的一篇文章,我跟她說,我刻意在今年的文字做了調整,把近年來習慣採用量化數據導出觀點的方式隱藏起來,也把真正要說的觀點藏在「表面」觀點的後面!
我跟她說:台灣的服務業老闆並不太習慣聽完「專業」建議後、進而採取行動,原因在於,不能確定可以帶來多少「價值」的推論,是否可信?以及,沒有人才可以確保這些行動會落實執行!
比較國內與日本服務業的發展模式,日本服務業從無到有的過程,最複雜的模式是「整合型的共同開發」模式,將不動產開發、交通運輸建設與產業招商引資等,帶來不同建設價值的計畫畢其功於一役。這種信任「預知未來」的專業,以及成就彼此分工合作的態度,在我們所處的環境就似乎被切割的過於分散,往往形成花費更長的時間或是價值無法極大化的「串連型的接力開發」模式。
日本鐵路建設先驅小林一三先生,是日本阪急電鐵1905年開始營運的創辦人,大家熟悉的甲子園球場就是他在1924年投資建設完成的球場,今年第100屆的日本高校野球競賽從第10屆以後就在這個球場持續進行了90個年頭。小林先生百年前規劃的鐵道王國,除了鐵路運輸另外涵蓋了不動產開發建設以及娛樂設施開發,成功利用鐵路建設,開發出位於大阪、京都、神戶三角中心地點的新市鎮「寶塚」。擁有「鐵路」預言者美名的小林先生,原本是證券公司的員工,他提出鐵路沿線的居民只是「鐵路公司」股東的構想,讓交通運輸的營運收入做為服務「股東」的必要條件,有了基本運輸的收入後,再透過其他附屬事業的經營來賺取「非沿線住民交通收入」以外的收入。
過去,我們都活在人口成長的生活經驗之中,我們所面臨的未來即將有所不同,相較於現在有近1,105萬人年齡是30~59歲,2040年將減少243萬人,該數據變成862萬人。那麼這群關乎國內經濟發展動能的大量減少,將會帶來怎樣的衝擊呢?
國民使用機場的人次將會減少?
國民搭乘高鐵、台鐵、捷運的人次將會減少?
國民造訪各個旅遊景點的人次將會減少?
國民使用手機上網的速度將會變快?
國民購買自用住宅的價格將會變合理?
國民選擇公共托育的中籤率變高?
曾經有一位長期專注在社工領域的朋友質問我,人口減少也許沒有那麼悲觀吧?!均衡的減量也許會對我們過度使用的土地很健康吧?
我更悲觀的回答:問題往往出在不會均衡的發展下去!當經濟需要人才時,國際化的製造業將會用更好的「待遇」,來影響更大比率的人才往北部「都市」經濟圈居住;反之,選擇返鄉成為是一份孝順「年邁的雙親」的無薪工作?
建立未來20年的全島生活圈配套建設的共識已經迫不容緩了,有沒有機會把「來台旅遊的外國人」當作我們未來建設的「股東」呢 ?
全國各機場合作創造年旅運量的成長以及客單價提升的目標,避免國內服務業面臨經濟動能減少的衝擊。
高鐵環島、台鐵觀光、捷運通勤,建立各自負責「一日生活圈」、「區域觀光串連」、「都市人口分散」等建設任務,加速不同交通營運單位的串聯建設及營運服務合作。
明定一定人口以下的鄉鎮區的電信基礎設施為公共財產,以維持全國各地一樣的網路品質為目標,避免不足人口地區的重複建設與補貼的浪費。
近年來國人對於政府花錢建設後的「財務」回收開始更加關注,對每一個「單一建設」可以完全回收的期待,我們擔心,這已太過於理想化單一建設的財務創造能力。因此,值此準備迎向人口總量減少的時刻,如何把跨部會、不同時間投入的地方建設,打包在一個整體的「財務」計畫中,或許是更上位的「地方創生」配套政策,方能解決民眾的期待吧。
同樣是董事 權限大不同檯面下的科技廠防疫中小企業應對新冠病毒危機的五個應辦事項從參與表決的股東結構看文曄增資案省思我國企業併購中 董事的受託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