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從智慧人才到人才智慧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為尋覓新時代的產業與經濟突破之道,適逢技術的突飛猛進,匯流的力量不斷轉變為以科技為核心的產業升級轉型。科技與產業的關聯度日益密切,造成了知識整備度不足的人才鴻溝,尤其台灣產業過去以加工製造見長,故有「高科技」與「傳統產業」的分類誤導,彷彿產業的科技含量不足,才被歸類為傳統。殊不知當前傳產的科技程度日益提升,而傳產抗景氣的力道與獲利率的表現絲毫不在所謂高科技產業之下。

傳統產業在新經濟的發展趨勢中,主要面對的挑戰在於將精良的營運技術(Operation Technology)整合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發展出線上對線下的虛實整合系統(俗稱的CPS),台灣廠商在追求成本優勢所培養的營運技術自不在話下,但長期重硬輕軟的產業發展,使得台灣軟體產業人才不足,加上CPS的系統整合與SDN(軟體定義網絡)的複雜度,使得台灣在尋求智慧自動化的目標時,面臨嚴重的人才缺口。但台灣5+2創新產業將廣義智慧製造限縮在智慧機械,忽略了軟體、系統、服務與人才的關鍵地位,誤導的政策使得台灣喪失轉型的先機。

從台灣南部技職系統的理工科系招生困境可一窺台灣數學教育的失敗,連基本的數理統計工具都視為畏途的年輕一代,如何承接未來轉型工作的重責大任?台灣陷入的智慧人才困境不言可喻。由於智慧應用的蓬勃發展,近年來的資訊科系供不應求,恐陷良莠不齊的風險,對於智慧人才的培育需有更強的系統思考。

況且,智慧人才並不僅止於資訊背景的訓練,近年來強調的營運模式與跨領域人才都存在著巨大缺口。但受限數理不強的商管學生以及更廣義的各類人才,如何能透過跨領域培育機制,掌握資訊管理的精髓以切入新經濟的產業營運,需要產學雙方協力弭平其間的鴻溝。否則,連營運智慧的人才都不足,何奢言創新智慧應用的人才。

由人才的存量與流量解讀人才競爭力,尚不足以理解當前的由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串聯而成的新經濟所需的人才轉型。再技能化(Reskilling)在2018年中成為國際級顧問公司爭相研究與報導的主題,可喜的現象是,對於新經濟輪廓的描繪已擺脫僅止於科技的探索,組織結構、文化理念、人力資源這些軟層面,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與策略人力資源管理都面臨整合、去除與再生的挑戰,人才智慧的運用堪稱企業營運最具策略性的一個環節。

人才的選、用、育、留在機器人科技的加入後,除了改變既有型態外,也呈現替代與互補的心態拉扯與溝通障礙。以汽車為主的德國經驗並不適用於所有產業,而台灣在半導體領域的成就也難以擴散到其他產業,幾年的實踐經驗證明了「人機協同」更適合台灣的產業屬性,對於少量多樣的未來消費產品需求,也有截然不同於汽車或半導體產業的人才策略,「以人為本」在未來經營中已逐漸浮現其具策略意涵的挑戰。在配置人性智慧與人工智慧之間的組合這項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的本身,就深具智慧。

除了技術、心理層面的思辨之外,道德層次的關照,性別平權近來在人資領域成為顯學,未來人與機器人之間是否也需要平權?內控流程與法律框架都在在碰觸道德框架,若不深刻探索,缺乏人才智慧的上位引導,科技導入的工具性凌駕在道德取捨的目的性,仍將自限更深層的兩難處境。

於此,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者們,迄今並未充分發揮知識份子的良知良能,從文史哲的大跨度中找到新興科技與產業融合後的社會挑戰;而多數商管學者也尚未將科技納入既有的知識脈絡中,以簡化的商業模式或設計思考工具,不足以因應高階智慧在新型態經營管理工作的挑戰。這些領域的研究者所需要的科普教育,遠遠在一般業界人士或社會大眾之上,因為唯有創造新知的研究工作與擴散新知的教學工作能趕得上科技進展,智慧人才的培育才能擁有完整的面貌,而成熟的科技應用才能在企業組織與日常生活中帶給人類工作與生活的全面轉型。

>>訂閱名家評論周報,關心全球財經大小事

疫情後的組織變革─未來的一切都會不一樣突破僵局 必先顛覆思維被裁定違法組成的大同董事會為何持續運作?回歸品牌獨特性 觀光工廠疫情下的新出路同樣是董事 權限大不同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