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台灣招商引資的關鍵時刻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2011年,全球著名的私募股權基金(PE)KKR聯手陳泰銘,以16億美元對國巨進行公開收購,計劃下市。該案獲得股東會通過,但被投審會駁回,主因是金管會認為「社會觀感不佳」,並未做好股東權益保障。

當時許多專家指出,該案不利台灣資本市場開放,將加深外資對台灣政府箝制經濟的疑慮。主管機關表示這是危言聳聽,國巨只是個案。但事到如今,當初專家們的擔憂均已成真,台灣成為亞洲PE投資金額最低的地區之一。陳泰銘董事長今年終於重啟併購,但計畫整整晚了7年。

2018年,KKR重新燃起投資台灣的熱情,日前宣布聯手李謀偉董事長,以15億美元公開收購李長榮化工。榮化不同於國巨,不屬於被動元件當紅炸子雞,乃傳統化工行業,在台灣由於環保法令幾已無生存空間,前幾年還因為高雄氣爆案件,官司纏身、形象受損。這樣一家企業得到世界一流基金的青睞,不僅許多傳統企業老闆大為振奮,連外資也高度關注,作為重新評估投資台灣的指標。

然而就在榮化股東臨時會前夕,投保中心上周罕見地表示該案目前存在有部分資訊不足的情形,投資人應審慎判斷。投保中心背後是金管會,主管機關介入一個具有指標性的案件,其原因為何?

基本上有三種可能:第一、主管機關對台灣企業下市或子公司海外上市持反對立場。鴻海FII A股上市影響深遠,但這反映的是企業全球布局,以及對台灣投資環境的擔憂。第二、對PE運作方式不夠理解。全球大型PE通常會透過向銀行借款進行槓桿收購(LBO),而且為了確保經營順利,常邀請原有大股東合作。大股東參與也可確保公司有機會重回台灣,否則像漢微科賣給外資艾司摩爾(ASML),就和台灣資本市場永遠bye-bye了。第三、認為對小股東保障不夠。其實小股東最在意的就是價格,主管機關若覺得法令過於寬鬆,可以修法,但一定要依法行政,否則外國投資人無所依循。

KKR這次和榮化合作,有幾大特色:第一、將引導外資「重新評價」台灣企業。KKR表示其最看好的並非高科技產業,反而是台灣許多傳統產業「隱形冠軍」。第二、樹立台灣企業走向世界的典範。過去我們認為大型企業才有能力進行海外併購,但榮化證明中小企業一樣可以達成這個目標。第三、協助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全球情勢詭譎多變,台商處境險惡,許多企業面臨第二代不願意接班、以及不知如何轉型的困境。和PE合作不但能夠走出去,而且可加速成長。第四、吸引外資進入台灣。中美貿易大戰,許多資金選擇觀望,但仍希望布局大中華市場,台灣成為最佳替代選擇。

台灣正進入一個全新的投資環境,在本國企業觀望、外企仍以中國為主要投資選擇的情況下,PE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投資者。政府本身帶頭示範,國發基金成立新台幣1,000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也在積極尋找投資標的。

私有化是台灣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因為整個過程會牽涉到許多併購、資產重組、海外布局。如果是上市公司,可能造成資訊不對稱,需要複雜的審批,甚至引發內線交易等疑慮。而且重組的效益短期不會顯現,但一般上市公司卻強調短期績效,因此很難進行長期、根本的改革。台灣企業當前的關鍵字不是「上市」,反而是「重組」與「轉型」。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沒有調整,榮化未來5年會如何?

台灣正處在歷史轉捩點上。近期台商大舉回流,外商也加強對台灣的投資,例如Google、微軟、高通紛紛在台成立營運研發中心。PE過去以投資中國並協助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為主,但最近都放慢腳步,積極探索和台灣企業結盟共同打世界盃的可行性。KKR/榮化代表從「台灣一流」走向「世界一流」的可能,對投資人而言可實現5年最高回報,對台灣來說將對全球發出強烈正面訊息。

PE是美國經濟重要的推手,美國在台協會最近舉辦PE論壇,為PE請命。先前公平會和高通達成和解,說明政府的格局與圓融。我們對政府及投資人的智慧充滿信心,對KKR/榮化案及台灣的未來樂觀期待。

>>訂閱名家評論周報,關心全球財經大小事

股東數、股權集中度是股價溫度計日圓的避險貨幣光環為何失色?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5月上路後如何勞資雙贏正視台灣產業結構失衡發展危機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對台灣產業未來的影響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