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務省發表的2017年3月的完全失業率為「2.8%」。與1994年6月一樣,出現暌違22年的低失業率。
「失業率未達3%」的狀況,堪稱是實質的完全雇用。完全失業者人數為197萬人,比去年同月減少了28萬人。厚生勞動省發表的4月有效徵人倍率(全國)也達到1.48倍,出現了暌違四分之一世紀的高水準。因此,人力雇用有急迫需求,人力不足的問題嚴重。但國民卻對「好景氣」無感。
當中甚至還可聽到「失業率明明很低,但為什麼景氣沒變好?」這樣的質疑。因為「景氣惡化,失業率就會增加」這樣的印象,一般人或許會認為景氣與失業率息息相關。以前確實是如此。但事實上,在日本這樣的「成熟國」,這兩者並無關聯。
美國的失業率現在處於4%,算是非常低。但在中西部到東北部的新英格蘭一帶,有許多夕陽產業的「鏽帶(生鏽的工業地帶)」,景氣非常糟,所得也低。而在鏽帶,有許多人稱「窮困白人」的低所得白人。這些人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強烈支持川普要將創造2500萬個工作機會,以及反移民政策加入公約中的政見。
從這樣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明白,景氣好失業率就低、景氣差失業率就高,這樣的相互關係深植在許多國民心中,但實際上,在大部分的成熟國卻是不同的狀況。(本書摘自P53~54)
‧書名:經濟學是你最強的武器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平安文化
‧上市日期:20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