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學名藥發展 印度鼓勵在地生產

  • 工商時報 書摘館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和巴西一樣,印度也時常被美國貿易代表視為不法之徒,兩國在八○至九○年代初競相登上了侵犯藥品智慧財產權的觀察名單。不過,印度的學名藥發展史和巴西截然不同。從2005年來看,當時一份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報告曾驚訝地指出,印度擁有世界第四大的製藥產業,主要依靠的是學名藥出口市場。這份工作報告提到,「過去30年間,印度的製藥產業從幾乎不存在的經濟體進化成了世界領先的高品質學名藥製造者。」印度的成長並沒有因為貿易相關智慧財產權協定而受阻;事實上,正是因為印度在早期就參與了一體化的智慧財產權新制度,才能帶來這樣的結果。印度在1995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他們的藥品出口總值還未超過六億美元;到了2005年,這個數字就爆增為30億美元。

印度成立了5間國營製藥公司,並制定出一系列鼓勵在地生產的政策。儘管許多跨國藥廠都逃離了印度市場,很快又有數千家中小型印度私營藥廠加入。接著,英迪拉.甘地政府於1970年通過《專利法》又進一步塑造了製藥領域,這項法案正式中止產品專利,並提供成功進行藥品逆向工程的研發者7年的製程專利保護。在印度國會整頓在地藥物生產以達到醫療可近性的漫長行動中,1975年的哈地委員會報告算是其中的高峰,該報告提出了以117種必要藥物為主體的國內藥品自給政策。(本書摘自P310~311)

‧書名: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作者:傑瑞米・葛林

‧出版:左岸

‧上市日期:2018/7/11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