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經濟教室|神父也是就業者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神父、修女雖然沒領薪水,但教會供應生活所需可算作工作報酬,

而打工仔、直銷、幫爸爸看店…等,都可列為「隱形就業者」。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說:「我們所處的經濟社會,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然而,何謂就業?凱因斯並沒有進一步闡述了。

或許多數人會認為,就業是常識,還需要解釋嗎?的確需要,我們平常理解的就業與勞動統計裡的就業,真的有很大的差別,你會認為神父、牧師是就業者嗎?你會認為、幫爸爸看店、從事直銷的是就業者嗎?不要懷疑,他們在勞動統計裡全是就業者。

大家一定會問,教會裡的神父、牧師、傳道人,寺廟裡的出家人,並未從事生產活動,怎能算成就業者?更何況神父、修女連薪水都沒領,把他們算成就業者會不會太離譜?話雖如此,但勞動統計已把他們定義為宗教工作者,若干人雖未領薪水,但教會供應生活所需,這也算是工作報酬了。

台灣寺廟 20年增近3千座

20年來台灣的寺廟由9,321座增至12,271座,而教堂穩定在3,000多座,神職人員的增加也是台灣就業人數成長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那些在家裡幫忙種田、看店的也沒有領薪水,何以也能算就業者?話說這是依國際慣例,只要每周幫忙逾15小時便是「無酬家屬工作者」了,當前台灣這類就業人口雖不及昔日務農的年代,惟近年又有回升的現象,去年近60萬人,為近7年最高。

還有,近年不少人找不到正職,只是每周兼個家教、在大學兼個兩堂課,收入菲薄只當是消遣,儘管他們感覺自己不算就業,但是在勞動統計裡他們全是「就業者」,台灣目前這類部分工時工作者約有40萬人。

除了神父、修女、無酬家屬、部分工時工作者被定義為就業之外,從事多層次傳銷的傳銷商也是就業者,傳銷商以銷售營養食品、美容保養品、清潔用品居多,依公平會估計,去年我國傳銷商286萬人,其中有訂貨者207萬人,有拿到佣金者79萬人。

我們以拿到佣金的才算就業者,每年多層數傳銷所創造的就業人口也有80萬之多,對於緩和我國失業率,有不小的貢獻。

隱形就業者 收入微薄

我們把就業想得很平常,但是從上述統計定義看下來會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就業者被我們忽略了,我們姑且稱其為「隱形就業者」。這些隱形就業者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的收入很微薄。

例如,多層次傳銷商平均每人一年所領的佣金才4.5萬元,部分工時工作者一年也才21萬元,無酬家屬工作者則一毛錢都沒有,至於神父、修女、傳道人以宣揚福音為念,多數人是不支薪的。

這些「隱形就業者」有多少?部分工時者40萬人、無酬家屬60萬人、傳銷商80萬人,宗教工作者至少15萬人(以每個教堂、寺廟10位計算),併計約200萬人,占總就業人口18%,比重相當高。

凱因斯寫《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時所想到的就業者,可能就是生產線的勞工,他應該沒想到神父、傳道人、傳銷商、無酬家屬也是就業者,少了這200萬人,台灣自然無法充分就業,但有了這200萬人,凱因斯達不到的理想,我們都達到了。

小檔案

凱因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裡說:「我們所處的經濟社會,最大的缺點就是無法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此外也會釀成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公平。」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談及勞工與工資時曾說:「勞動報酬的優裕,是財富增加的結果,同時也是人口增加的原因,高工資也是勤勉的促進劑。」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