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流量成本,也就是網站提高來客數的成本,可以說是每個電商的惡夢,因為它越來越貴。但是有一種網站,天生就聚集了龐大的流量,就是社交網站,例如臉書、背包客棧、Mobile01、微信、微博、TripAdvisor等。能夠充分利用社交網站或工具的人潮聚集能力與訊息快速擴散特性,去發展成商品推廣的助力,就是所謂的「社交電商」。
現在許多人喜歡進行社交購物(Social Shopping),也就是想買甚麼東西,不受廣告影響,而是更容易接受網站上陌生網友推薦。在這種狀況下,網友所提供的商品資訊或評論就是所謂的「使用者創造內容」(UGC , 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一種分散式、去中心化的資訊傳遞模式。因為每一個用戶都被當作是創造流量的起點與途徑,相互吸引;而不是由廠商為中心,由他們來創造廣告或內容向所有的消費者推送。
與傳統電商依靠廣告吸引流量相比,依靠每個網友貢獻的內容來穩固流量的社交型電商,在如今網路廣告費用高漲的時代,有很大的競爭力,獲客成本低且有更高的銷售轉化率。例如市值約300億美元,已經逼近京東的「拼多多」就是社交電商的典型代表,其他如跨境社交起家的電商「小紅書」,以女性健康管理工具起家的「美柚」也都是社交電商的標竿企業。
在東南亞,同樣也風行社交購物。例如印尼總共約有1.23億人使用手機來上網,他們上網主要的目的就是社交,堪稱世界社交媒體首都。印尼是臉書全球第三大市場,僅次於美國與巴西之後,每月的使用臉書之手機活躍用戶約為6,260萬人。隨著上網基礎建設的完善、手機的普及,與臉書、Google、亞馬遜、阿里巴巴等電商巨頭在東南亞市場投入,印尼的人口紅利將在電商市場爆發,社交更是個重要的推廣工具。不只印尼,在泰國、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市場,使用手機來社交也都是上網的主要動機,各國更有許多的網路銷售就直接在社交平台如臉書上進行,不透過購物平台。東南亞的電商特別鼓勵買家能夠與賣家聯繫,或是買家間彼此交流,在購買商品之前能夠透過各種工具去發展社交,先交朋友再做生意。例如,在台灣相當火紅的蝦皮購物,就是典型的社交購物網,有很方便的買賣雙方聯繫機制。
因為網路的發達,促成消費者更渴望產品的資訊。不管是不是電商公司,若在事業的發展中,能學習這些標竿企業,在服務或銷售過程中埋入社交的元素,就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流量,且能讓商場更加活絡與具有生命力。
中國恒大倒債衝擊評估永續浪潮下的創新及智財管理中國新基建風潮REITs啟示錄透視金融業綠色資產證券化疫下善用線上線下融通的行銷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