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小鎮」的最大目的就是要繁榮當地,
只是民以食為天,最後都變成了「特產小鎮」,
具內涵的文化特色反而逐漸消失…
大陸為消弭城鄉差距,並達到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所稱,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承諾,因此推出「美麗鄉村」、「特色小鎮」計畫,讓更多人富起來。
從2016年10月以來,大陸住建部已公布兩批次、共403個國家級特色小鎮。此外,各省份陸續公布省級特色小鎮逾千個,加上縣市區級的特色小鎮也在積極創建,累計特色小鎮超過2,000個,且還在持續增加。
這些特色小鎮類型多元,舉凡文創、養生、資通訊、機器人、金融創新等,依照當地的發展趨勢各有所長。以目前公布的國家級特色小鎮中,文化旅遊類型特色小鎮最多,占比高達62.8%。
特色小鎮失了原味
不過,原本是帶動地方發展的美意政策,卻因為諸多地方政府將此作為「圈錢」的合法號召,在小鎮的規劃建設嚴重不足,因而出現一系列特色小鎮亂象。
陸媒調查發現,很多地方因為一下子推出太多小鎮項目,又找不出明確特色定位,因此儘管名稱各不相同,但最終都建成「小吃一條街」,成為主打產品。甚至還有小鎮其主要的建築風格並非當地風格,反倒復刻了香港電影中的街頭場景。
還有部分地方將特色小鎮建設當成「形象改造」,將臨街、沿路一面的房屋外觀硬是「穿」上統一的仿古建築「服裝」,這種「穿衣戴帽」的工程不僅讓當地民眾的房屋遭到開發性破壞,且往往是豆腐渣工程,既浪費錢也不安全,惹得當地民眾怨聲載道。
部分地區則是地方條件匱乏的情況下硬要建立特色小鎮,因此將農作物或是養殖業當成特色小鎮項目進行申報。以中部某省的香菇小鎮來說,首期300多畝土地上棚架林立,根據其總體規劃,小鎮將分為香菇產業基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以及生態建設區三部分。其中,香菇產業基地由當地一家食品公司承建。
不過當地民眾踢爆這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其實是當地企業的大型香菇生產基地,「哪來的什麼特色小鎮?」。
為了特色而特色的小鎮很多
有的地方為了湊數,還將水稻種植區列為特色小鎮。而且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經陸媒調研發現,各地以農作物命名的小鎮眾多。舉凡葡萄小鎮、蘿蔔小鎮、胡椒小鎮、油茶小鎮等都存在,也被當地民眾批評根本是為了完成「小鎮指標」的「湊數工程」,對當地整體經濟發展完全沒有幫助。
部分特色小鎮因為當地政府財力有限,選擇用PPP模式(公共私營合作制)籌措資金,但前期對專案的規劃、收益測算並不明確,反而讓地方債務風險攀升。由於部分社會資本以PPP模式投入特色小鎮後,對於後期能否提供穩定收益未有把握,導致部分建設專案「虎頭蛇尾」。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張曉歡分析,有的投資方存在偏差想法,希望藉由特色小鎮來「拿錢拿地」。尤其是部分房地產企業,並沒有打算對特色小鎮的產業、文化、旅遊、社區功能進行系統性的投資與經營,因此亂象頻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