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案例
我第一次接觸到保險,是28歲那一年聽從朋友建議,為自己的人生風險規劃,當時我買了壽險、意外險、防癌險、重大疾病險等,一年保費大約是5萬多元,對我這樣月收入有6~8萬元的裝修工人來說,其實不算負擔,而且我工作相較其他一般人內勤的工作風險高太多了,覺得應該更需要先做好保障,以防萬一。
就在我投保5年後的某一天,當時我正在搭建鐵皮屋高架的工程,一不小心就從高架上跌下來,結果導致脊椎斷掉,無法工作,但我是家裡的經濟支柱,除了每個月要繳房貸外,還有老婆跟三個小孩要養,且小孩年紀都還小,也需要教育費用,我老婆為了照顧我,也辭掉了月薪3萬元的會計工作,幾乎沒有收入來源。
還好我5年前買的保險發揮作用,包含住院日額給付一天3,000元、住院、醫療費用都有意外與意外醫療險的理賠,後來歷經6個月治療後,確定沒有辦法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後,重大疾病險也給付了一筆理賠金額;加上脊椎受傷失去工作能力,已符合失能的程度,壽險也發揮作用,給付一筆保險金,前後理賠金額加起來至少領了500萬~600萬元左右。
雖然,我的身體狀況已很難恢復了,但還好年輕時有聽朋友的話,先做好保險規劃,保障也十分足夠,可以在我最危急的時候,有保險金的給付,穩住家庭的經濟,沒有因此拖垮老婆跟小孩,還好保險救了我的家,否則全家人真的不知道怎麼活下去,算是在不完美中有了美好的結果。
理財健診
全球人壽育禎營業處區經理 謝福成》
民眾如果要規劃風險保障,應該依照人生所處的階段,來規劃自己的保險,因為每個階段的需求都有所不同。以林海旺的例子來說,他正好經歷了人生兩個重要階段,就是年輕時期以及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時期。
值得肯定的是,林海旺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保險的觀念,所以有做好完整的規劃;但大多數的年輕人收入都相當有限,可能沒有像林海旺來的多,因此常將保險的重要性往後排,甚至是直接忽略,所以我還是苦口婆心地建議新鮮人,初入職場最優先就是做好保障規劃轉嫁風險,先從「低保費、高保障」開始著手。
職場新鮮人 從定期壽險規畫起
什麼是「低保費、高保障」呢?可透過保費較便宜的定期壽險開始規劃,如果發生了意外也能夠照顧家人;其次可以搭配意外醫療險及有住院津貼與手術津貼的實支實付醫療險,讓意外發生或者生病時可以自己照顧自己。若有餘裕,也建議可考慮加碼投保一次給付的重大疾病險或防癌險。
此外,年輕人未來還是無限寬廣與可能性,在架構好健康安全網之後,建議還是為人生下個階段,結婚、成家立業作準備,透過可長期累積資產的保險規劃。
其後,林海旺在發生意外時,已經有妻、有子,是人生責任負擔最重的時期,建議這個時候應該著重保障的「風險涵蓋能力」,但是什麼是風險涵蓋能力呢?又該如何計算?我的看法是,除了車貸、房貸要列入之外,對於家人的照顧和要照顧多久都要仔細算清楚。
這個階段在保險選擇上,可以選擇終身壽險,且仍必須有意外險以防萬一;健康險方面,可選擇實支實付醫療險搭配終身健康險,規劃完整的健康防護傘;以及行有餘力還是要做資產規劃,為自己的退休努力。
不論在人生哪個階段,我都建議民眾應該考慮投保失能扶助險,一旦發生意外時,保險公司會先給付一筆給付金,可做為緊急處置或治療費用;如果無法復原、失去工作能力,保險公司還會定期給付費用,讓民眾在面臨重大事故發生時,才不會不知所措,也不會讓家庭經濟陷入困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