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臺灣2017年底推估已有超過27 萬失智人口,其中九成以上的失智者都住在家中,超過五成完全由家人照顧。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醫師強調:「失智與失能者大不同!照顧失智患者的複雜度遠高於失能照顧!」失智症的症狀不單只是記憶的衰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腦部的認知功能以及出現行為障礙,居家照護需要整合醫療、家屬及專業照顧者。中化銀髮杜佩芬照護管理師(照管師)分享,在家帶領失智長輩做活動首要先了解長輩現存的能力,避免挫折感是關鍵。
除了吃藥之外,非藥物輔助也是失智症患者應該得到的照顧方式,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表示:「非藥物輔療能刺激患者腦部、提升認知功能與溝通社交,國外文獻也指出一對一執行效果更好。」主攻高齡領域設計的意集設計技術總監伍志翔則提到:「針對失智症長輩及照顧者的需求工具,須透過專門的設計整合與轉譯,讓長輩們在照護者的引導下輕鬆操作。」讓專業照顧有機會延緩或維持失智患者病程進展,同時也降低失智症家屬壓力負荷。
掌握失智症黃金維持期 帶入全人照護
在正式進入失智症病程前,其實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輕度認知障礙階段,進入這個階段後有10~15%的機率會轉變為失智症。從老化、輕度認知障礙到初期輕度失智症,這三階段若能針對個別化設計活動帶領生活促進來提升自我照顧能力,便有機會延緩長輩失能、提升生活品質並降低醫療成本。王培寧醫師強調:「照顧失智症患者不能用一般照顧生活無法自理(失能)者的模式去照顧!」照護失智症患者需要多方資源整合、以人為本維護個體尊嚴的「自立協助」才是「照顧」的概念。
照顧失智症患者最大的困擾在於處理記憶力,判斷力和定向力減退的同時,還要照顧各式各樣的精神行為症狀像是幻覺、妄想、暴躁易怒或是攻擊行為等精神行為症狀。杜佩芬照管師說:「失智症長輩的照護需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和穩定往往大於身體的照顧。情緒問題若沒有處理好,無論是身體照顧或認知活動帶領都無法進行。」不曉得如何運用技巧去緩解失智症患者的不安或憤怒情緒,往往帶給照顧者或家屬生理和心理極大的壓力負荷。
創新失智症居家照護 建立照護金鐘罩
透過進入居家照顧前的長輩現存能力評估,能針對長輩的現存能力以循序漸進方式設計個人化的居家活動,讓失智症長輩也能有機會發揮潛能、降低挫折感並創造存在價值。杜佩芬照管師分享獨家失智症居家照顧服務模式:「我們會依據失智長輩的現存能力擬訂照顧計畫,並依長輩的生活背景、喜好分配時段進行認知活動。同時要求已受過失智症照顧專業訓練的照顧服務員依照護計畫執行,隨時回復長輩的狀況,提供醫護團隊參考,隨時保持可彈性調整的服務。」
中化銀髮居家照護依照失智症長輩現存能力擬訂照顧計畫,執行三個月後發現讓照顧者壓力負荷最大的精神行為症狀獲得明顯改善,例如長輩的飲食行為改變、暴躁易怒、焦慮等。失智長輩智能項目有5成獲得改善,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及工具性日常生活功能量表(IADL)有七成和六成的認知能力是維持的。家屬照顧負荷壓力整體明顯下降,包括沒有自己的時間、人際關係、人生失控感以及財務等都獲得改善。王培寧醫師說:「失智症照顧者在整個照護團隊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定期評估失智長輩的狀態,回饋給醫護團隊及家屬,讓失智症照顧的資訊及動態可以更緊密,形成照護黃金三角。」
跟長輩「聊」不下去 非藥物輔助工具來幫忙
除了處理長輩的情緒問題,失智症居家照顧上讓人最困擾的還有居家活動規劃,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委員會建議,應給予失智者非藥物輔助療法。蔡佳芬醫師解釋:「非藥物輔助副作用少,只要確實掌握對失智症的觀念,透過運用特殊的巧思工具,達到像專業人員帶領的效果。」為失智患者進行非藥物輔助療法,能延緩認知功能退化、改善精神行為症狀、提升正向情緒與促進身體功能,尤其芳香療法可有效改善失智症的行為與情緒。
蔡佳芬醫師也建議,若要研發非藥物輔助產品,其設計核心應重視產品的可被執行性,例如是否一對一在家就能簡單操作,以及是否有具體、攜帶方便的成品,讓長輩有感覺,最後該項產品是否能客製化多元延伸。為此中化銀髮與意集設計共同研發「失智症聊癒系列產品」,以日常對話的情境為基礎,以聊天療癒心靈,以生活行為刺激生理功能。
伍志翔說:「很感謝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銀髮照護創新設計生態系的跨界串聯,設計團隊用近一年的時間觀察與研究失智症長輩的居家生活需求,並配合失智症病程的發展,設計出『聊癒工具包』及七力雷達圖,如記憶力、注意力等。」可讓照顧者根據長輩現存能力,利用非藥物輔助工具在家輕鬆自然與長輩互動,強化長輩與照顧者的彼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