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美中科技戰之下 台灣受衝擊程度恐高於南韓

示意圖。圖/美聯社
示意圖。圖/美聯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星展集團研究部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指出,中美科技戰可能會干擾區域電子產業供應鏈,從而衝擊台灣和南韓。另一方面,預期全球消費者將會以其他國家的產品來替代中國的電子產品,也有可能使台灣和南韓受惠。

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爭議若持續,將會促使台灣和南韓的科技企業分散其生產基地,而在此部分,南韓的準備較為充足。

中美緊張關係已從貿易蔓延到科技。繼本月初新的關稅威脅之後,美國商務部於16日將中國的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中,禁止美國企業向其出售零件和元件。

美國政府後來於21日宣布緩和華為禁令,給予90日的期限允許華為採購美國商品以維持現有網路並為現有手機使用者提供軟體升級。據報導美國還可能擴大貿易黑名單,從華為延伸至其他幾間生產先進技術產品的中國企業,如監控攝影機和商用無人機製造商。

供應鏈干擾:台灣將會比南韓更受傷害

中美科技戰將會干擾區域電子產業供應鏈,進而傷害台灣和南韓。表面上,美國貿易禁令會促使中國科技企業尋求替代的供應來源,為台灣和南韓半導體企業創造機會。

然而,儘管台灣和南韓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域扮演關鍵角色,如今積體電路設計和IT軟體仍由美國主導。由於美國希望切斷中國科技企業的上游技術供應,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整個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包括衝擊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台灣和南韓半導體企業。

而台灣受到的傷害程度恐將比南韓大。台灣和南韓目前為中國最大的兩個電機和設備進口來源,分別占22%和19%。就占各自的GDP而言,台灣達19%,南韓為6%。至於華為的供應商,台灣企業數量超過南韓。根據新聞報導,華為92家核心供應商中有10家來自台灣,而僅有2家來自南韓。

替代效應:南韓受益程度將超過台灣

透過替代效應,中美科技戰也會惠及台灣和南韓。由於中國科技業面臨來自美國的技術保護主義,全球消費者可能會以其他國家的產品來替代中國的電子產品。在這個方面,南韓的受益程度將會超過台灣。

三星目前是全球第一大智慧手機供應商,市占率為21%(IDC,2018年);而華為位列第二,占比為15%。如果華為遭禁安卓生態系統,那麼可以合理預期消費者將從購買華為產品轉向三星產品。

另外,三星在電信領域也將與華為競爭。華為目前是全球電信基礎設施市場的龍頭,市占率為28%(Dell’Oro,2018年)。三星依然落後,僅占3%的市占率。

但三星已經計畫在未來三年增加5G技術投資並提升電信網路設備業務。在中美科技戰的背景下,華為的困境可能會為三星帶來機遇。

從宏觀角度來看,南韓和中國之間具有相對較高的產品/產業重疊,這意味著替代效應相對明顯。事實上,在前幾輪的中美貿易戰中,南韓可能已經從中國產品的替代效應中受惠。

在美國進口市場中,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之間中國產品的占比下滑了6個百分點,南韓產品的占比則上升了0.4個百分點,而台灣產品占比僅上升0.2個百分點。

供應鏈多元化:南韓的準備較台灣充足

中美的科技爭議若持續,將會促使台灣和南韓的科技企業分散其生產基地。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其他經濟體,也許可以避免與美國在敏感問題上的衝突,例如網路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在這方面,南韓做的準備要比台灣充足。

過去幾年三星持續擴大在越南的投資,籌建智慧手機工廠。該公司在越南的生產設施目前占其智慧手機總產量約50%。就總體數據來看,南韓對外直接投資(FDI)在地理分布上也相對多元化。2018年約有10%的對外FDI流向中國。

而流向東協、中南美、歐洲和美國的FDI大致相當,每個地區約占10%至20%。相較之下,台灣的對外FDI仍偏向於中國。儘管在近十年裡中國占台灣總體對外FDI的比重已經大幅下降,但目前仍有40%左右。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