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經濟學家馬凱29日下午在高雄指出,高雄跟新加坡、香港的海上地位類似,但,天然優良的高雄港,位居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樞紐,區位比新加坡更好,因此,高雄只要複製新加坡施行「自由貿易經濟特區」,未來絕對比新加坡更優越,定能吸引大型跨國企業、金融機構,投資高雄,大幅提升生產力和國民所得,讓高雄經濟發展獲得成功翻轉的助力。
高雄經發局29日舉辦「自由貿易經濟特區對高雄產業的機會與挑戰」座談會,其中一場由中山大學社科院長張其祿主持的「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的高雄願景」,邀請社會企業公約基金會創辦人馬凱、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辛翠玲、以及屏東大學副教授鄭博文等3人與談。
馬凱強調,高雄自由經濟示範區,跟高雄是非常密切的,但,它簡稱的「自經區」這個名詞,絕對不能使用,首先要正名為「自貿特區」,因該名詞源自論語、孔子幫管仲辯護時說的,「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自經」代表的意思就是「上吊自殺」。
他說,在大陸2008年開始關閉成為世界工廠之後,台灣對大陸出口,即連年下降,使得台灣的競爭力也下滑,稍有理想的人,都應重新思考,台灣的出路在那裡?也就是說,台灣除了對大陸出口上游原材料之外,還有那些可做?
馬凱認為,台灣400年扮演海上強權的輝煌時代,足供我們參考,因為,台灣,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等人,掌握台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重要海上通道,從東北亞到東南亞的船隻,都必須獲得許可,才可由此經過,「坐在這邊,收取買路財」,連西班牙、以及日本等當時的強權,都難以與之對抗。
他表示,放眼亞洲,就屬新加坡與香港的地理優勢,跟高雄類似,面積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缺乏資源,但,因為成為「自貿特區」,現在的國民所得是我國的4倍,而高雄的地理優勢,比新加坡更好,「為什麼新加坡能?高雄不能?」
因此,馬凱建議,高雄只要複製新加坡「自貿特區」模式,劃出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自貿特區」,鬆綁法規,提高行政效率,必能吸引大型跨國企業、金融機構,在高雄設立據點,進而大幅提升生產力和國民所得,讓高雄經濟發展獲得成功翻轉的助力。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辛翠玲則認為,全球目前的「自貿特區」數千個,其中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的Jebel Ali「自貿特區」最大,UAE的杜拜多種商品交易中心(DMCC)最成功,而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完全去除法令規定,外資投資企業100%所有權、100%免稅、區內可從事內外銷、外銷100%免稅、以及聘用外籍人士沒有限制等。
如果高雄要成為「自貿特區」,她說,要做的話,就是要如何做對的事,包括如何論述?辛翠玲認為,基於國際現實,論述高雄「自貿特區」時,定位為區域整合時代的城市連結,將是非常適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