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避險效果浮現 代幣時代來臨 KPMG獻三策

  • 陳泳丞
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團隊及加密資產與代幣經濟團隊29日參加台灣新創展InnoVEX。圖:KPMG提供
KPMG安侯建業創新與新創團隊及加密資產與代幣經濟團隊29日參加台灣新創展InnoVEX。圖:KPMG提供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本月中美貿易戰火升溫,虛擬通貨(Crypto-Currency,或支付型代幣Payment Token)價格在市場避險心態下持續飆升。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29日在台灣新創展InnoVEX中指出,全球加密資產的制度規範還處在萌芽階段,政府如能透過穩健的制度規範支持,台灣經濟將在這波代幣時代下成長轉型。

近日主流的比特幣衝破9,000美元大關、以太幣(Ethereum)也出現一日飆漲10%的熱烈行情。KPMG加密資產與代幣經濟團隊主持人謝昀澤指出,機構投資人過去對這些虛擬通貨的價格缺乏信任,市場也並未達到經濟規模,因此虛擬通貨過去十年未能成為儲存價值的主流工具。但隨著專業研究人員與機構投資人陸續投入市場,讓虛擬通貨的金融功能漸趨完備。例如近日芝加哥交易所的比特幣期貨交易口數屢傳新高,機構投資人已陸續進行多元資產避險。此外,市場傳出美國大型經紀商富達投資(Fidelity)將提供機構投資人比特幣交易服務,以及國際間對持有虛擬通貨的會計處理已獲致初步決議,都證明加密資產已朝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發展,成為一種替代性投資工具(Alternative Investment)。

此外,KPMG加密資產與代幣經濟團隊協同主持律師鍾典晏則表示,除了支付型代幣,近期國際間亦對連結實體資產與收益的「證券型代幣發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 STO)」多有倡議,金管會日前也召開公聽會提出規劃方向。由於公聽會中並未公布具體草案全文,外界因而熱烈討論代幣募資規模、投資人或發行人資格等未來的可能議題。

針對台灣發展證券型代幣,謝昀澤也提出三大具體策略,首先是依投資人風險承受度、採取差異化保護。金管會為兼顧投資人保護,傾向開放屬專業投資人的法人與自然人進行證券型代幣交易。不過,發行代幣募資除程序簡便之外,也帶有向群眾募資、接觸終端客戶的特性存在。因此主管機關如果能夠依投資人不同風險承受能力出發,就能透過投資限額等方式,讓非專業投資人仍有機會小額參與代幣投資,除了將能豐富台灣資本市場的投資工具外,也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讓一般的投資人得以享受到不同的投資管道。

其次,應避免代幣交易不同角色間利益衝突。鍾典晏認為,在金管會的方案中,證券商經核准辦理「自行買賣證券型代幣」後,就能以代幣交易平台的身分向客戶報價、議價並進行證券型代幣交易。然而,金管會同時也賦與平台業者需要確認發行人是否符合規範。這樣的多重身分顯示過去對發行與次級市場的界線、甚至過市場服務提供者的分工等,在未來的「代幣時代」逐漸模糊。他建議,主管機關如果能在代幣市場發展規畫初期,就將防範潛在利害衝突納入設計,將能有效避免未來市場紀律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三則是要吸引全球資金、發展離岸代幣。謝昀澤說,目前金管會規畫的代幣發行人限於我國公司,然而分散式帳本技術在跨國募資上十分容易。台灣如能審慎運用、在國際證券業務的基礎上發展「離岸代幣」,讓外國發行人透過台灣作為平台進行代幣募資,將能有效提升我國在國際市場的能見度與重要性。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