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首次出現症狀往往已是末期。美研究指出,動物性油脂和胰臟癌風險有關,尤其長期每日吃50克雞肉,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恐增72%,致癌風險比紅肉還高,推斷與雞隻施打生長激素有關,對此,中華民國養雞協會表示,台灣雞隻不打生長激素,因此不會有提高致癌率的問題。
據《每日健康》報導,美國臨床營養學全科醫師麥克‧葛雷格(Michael Greger, MD)在《食療聖經》中指出,從研究來看,攝取動物脂肪和胰臟癌風險有關,一般認為紅肉可能容易提高胰臟癌風險,但卻恰好相反,從雞腫瘤病毒的研究發現,吃雞肉反而可能與胰臟癌更相關。
葛雷格表示,雞腫瘤病毒可能在處理雞肉過程中傳染到人類身上,一項針對3萬名家禽工作者的研究顯示,屠宰雞隻的工人罹患胰臟癌和肝癌的機率,竟是一般人的9倍,而一名有50年煙癮的人,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
除了環境因素,他也指出,過去歐州癌症和營養前瞻性調查(EPIC)用了10年時間追蹤47萬7千人,發現每天食用50公克的雞肉(約1/4雞胸肉大小),胰臟癌的風險會增加72%,調查小組認為,禽類被餵食生長激素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也不排除是家禽中所發現到的癌症病毒所導致,他指出,無論是抽煙或吃雞肉引發的胰臟癌,症狀上沒有差別,因此難以區分因果關係。
台北巿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表示,醫界已確認胰臟若經常發炎,將提高罹患胰臟癌風險,而喝酒、高血脂、高三酸肝油酯及基因因素,則易引發胰臟炎,若只說單吃雞肉就會提高胰臟癌風險,目前並沒有大量研究顯示有此關聯性。
(中時電子報 陳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