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論台商回台投資的數字與意義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鑑於中美貿易紛爭加劇,行政院於去年底公布「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藉由放寬外勞、優惠融資等政策吸引大陸台商回台,此一方案於今年元旦正式啟動,開年以來獲通過的投資案逐月成長,這一發展的實際意義為何,值得一探。

依經濟部公布的資料,自年初以來召開18次聯審會已有61家廠商通過資格審查,累積投資金額逾新台幣3,1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總統蔡英文三周前才將台商回台投資目標由2,500億調高至5,000億,經濟部長沈榮津日前又宣稱可達6,000億,經濟部何以有此雄心,頗令人好奇。

今天許多人都想了解,所謂台商回台,到底是大陸台商回台新增的投資,亦或只是在台母廠既有的擴廠計畫?事實上,不只我們有此一惑,近日立委、學者也紛紛質疑這樣的機制所創造的投資只是「台企擴廠」而非「台商回流」。然而,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我們認為,若屬台商回流,自然可喜,那意味著政策奏效,昔日出走的供應鏈又重返國內了,若屬台企擴廠,那只是廠商因應危機的本然行為,無甚訝異。把這些本然的投資,當做「歡迎台商回台方案」的成績,實有浮誇之嫌。

也許有人會說,管他是不是台商回流,反正都是投資,都是好事,這話有個迷思,須知,過去沒有歡迎台商回流,我國一年的民間投資不也有3兆嗎?而如今受此政策所鼓勵出來的3,100億元投資,究竟是原先沒有,被政策鼓勵出來的?亦或只是既有的民間投資變成了台商回流?

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政府在投資這件事上,給予台商更多的外勞配額、更優惠的低利融資、更好的設廠用地、更快的行政流程,利之所趨,有哪家企業不想以大陸台商名義進行投資?由是觀之,「歡迎台商回台方案」反應熱烈,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沈部長目標6,000億於三年到位估計,平均一年投資2,000億即可達標,依國民所得統計,我國一年民間投資3兆,在此政策鼓勵下,只要有一成民間投資轉成台商回流便有3,000億,輕易就超標了,一旦有兩成便達6,000億,更遠遠的超標。今天該擔心的恐怕不是無法達標,而是遠遠超標該怎麼辦?

遠遠超標不是很好嗎?會有什麼問題?我們模擬一下,如果民間投資半數皆成台商回流,政府在「歡迎台商回台方案」裡的外勞配額勢將大幅成長,而優惠融資的成本也得擴大數倍。政府必須思考,假設業者半數化身為台商回流,目前已引進的40萬製造業外勞會擴大至什麼水準?政府補貼要追加到什麼地步?又會引起什麼樣的社會觀感?這雖未必發生,但得未雨綢繆。

這些回台投資的廠商,到底是不是被「歡迎台商回台方案」鼓勵出來的?日前主計總處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公布的一項數據恰好提供了解答,主計總處為瞭解「歡迎台商回台方案」所通過的台商投資近況,以5月中旬之前聯審通過的55家廠商為基礎,循海關統計估算他們進口了多少資本設備,結果發現自去年第三季起,這55家廠商的設備進口即已明顯成長,至今年第一季更大幅成長四成。

這55家廠商裡有24家是在第一季獲經濟部聯審通過,有31家是第二季才獲通過,依程序他們應該在通過之後才啟動投資,擴充生產線,採購資本設備,但主計總處告訴我們,他們自去年第三季起設備進口已漸次成長,至今年首季更已成長四成。從歷年經驗,多數投資案從規劃到落實需歷數年之久,據此研判,今年上半年甫通過資格審查的廠商,其資本設備自然不可能於去年下半年、今年首季便運抵台灣,這55家廠商近期的投資是因應變局使然,而非政策誘導之功。

事實上,主計總處官員也承認:「這55家廠商的投資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行動,而『歡迎台商回台方案』是今年初才開始,很難釐清投資動能有多少比例是受到政策誘發,又有多少比例是既有投資的延伸。」這意味如今台商回台投資有極大的比例是源自去年廠商本然的投資,政府「歡迎台商回台投資」只是創造一個渠道,以外勞、融資及土地因勢利導,讓既有的民間投資又以台商回台之姿呈現,從而回台投資案源源不絕,投資目標屢屢調高,理之必然也。不過,回歸總體經濟核心,重點仍在民間投資成長多少,而非台商回流多少,這有待未來兩、三年驗證。

我們認為,值此中美紛爭升溫,全球風雲巨變之際,政府吸引台商回台的用心值得肯定,然而,這些政策應以嚴謹的定義,務實的態度加以推動,而非動輒以兩可之論、溫暾之談浮誇成效,盼當局以準確的思維因應變局,莫要再陷入漂亮數字的迷思。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