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不止壽險身價回升 銀行綜合損益亦高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走出悲情。今年首季壽險業帳上金融資產價值大量回升,22家壽險公司淨值項下其他權益(某種程度代表淨值下股債未實現利益)是正數的599億元,37家國銀3月底的淨值其他權益亦是正的1,242億元,應是近期的新高,即銀行投資的債券、股票等金融資產亦出現大量未實現利益。

而新台幣5月31日收在31.612元,單月貶值2.29%,估計壽險業5月應有不少匯兌利率,可能就不用大量實現股債資本利得,但也不排除有些公司預期未來市場波動加大,先獲利了結,「賺起來放」,則5月獲利就會相對較大。

首季國銀稅後賺818.87億元,但綜合損益則是正1,279億元,罕見的比稅後獲利多出460億元,以往銀行綜合損益與稅後獲利相去都不遠,因為銀行投資金融資產較壽險業少,且偏向較穩定、固定收益型的資產為多,綜合損益一般都變動不大。

今年第一季綜合損益最多的是中信銀,有122.77億元,第二名是台灣銀行的109.91億元,但若扣去稅後獲利,則其他綜合損益最大的是台銀,首季有逾88億元,第二名才是中信銀的近40億元,另外如國泰世華銀及第一銀行都有逾38億元,即代表其帳上金融資產價值有比其他銀行回升較多。

2018年第一季,壽險公司獲利表現相對亮眼,22家壽險公司稅後賺552億元,37家國銀稅後則賺751億元,相去不多,但今年第一季壽險業稅後賺300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近46%;銀行稅後則賺近819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逾9%,即壽險業獲利相對「大起大落」,銀行近年則是「穩穩的賺」。

不過因為放款利率偏低,利息淨收益一直無法明顯拉高,一些銀行也開始強化其投資能力,尤其是外幣債券及股票操作,靠投資收益來強化銀行獲利。

今年首季因為債券價格回升,及股票市場還算穩定,因此壽險業帳上金融資產價值比去年第四季大幅回升,連銀行身價也跟著提高。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