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北齋到吉卜力

  • 工商時報 書摘館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逆時間軸而行,也逆眾人之思維。論及日本動漫,人們討論的往往是二戰之後日本動漫文化,如何成為日本流行文化的象徵,動漫產值規模又是如何龐大之類的問題,很少人討論日本漫畫是如何浮現,如何奠定基礎,進而演繹出動漫文化。在筆者看來,日本漫畫的發展,以江戶末期為起點,浮世繪是江戶大眾文化璀璨的一頁,浮世繪師繪製流行文化,或風景、或相撲選手、或演員。但是,橫濱開港,寫真引入之後,浮世繪逐漸凋零,浮世繪師既向西洋人學西洋畫,也緊緊抓住另一樣新鮮事物──報紙,他們在報紙為大眾感興趣的主題繪製插畫,這就是日本漫畫的起點。

而後的發展裡,無論日本政治社會如何劇烈變化,漫畫都成為表述各種不同意見的平台與形式,一九三O年代,左翼運動者視漫畫為傳播理念利器,國家的戰爭動員也少不了以漫畫為宣傳媒介。戰後日本社會元氣漸漸恢復之際,手塚治虫成為最受矚目的漫畫家,次世代的漫畫家們都因小時候讀了手塚治虫的漫畫,決心成為漫畫家。漫畫創作就像走林中路,有人依循著手塚治虫已走過的道路另闢新路,這些漫畫家在日本經濟再發展所帶來的大眾社會裡,大受歡迎。也有人走較少人走的路,有的想要創造不同於手塚治虫的漫畫風格,或者呈現社會現實、或者呈現冷酷人性,或者以歷史長篇勾勒被宰制的弱勢者的歷史。(本書摘自P22~23)

• 作者:李政亮

• 出版:蔚藍文化

• 上市日期:2019/5/31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