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剖析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現代浮世繪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和台北美國商會,上月29日不約而同的公布各自的年度報告。在IMD的「2019世界競爭力報告」中,台灣排名第16,雖較去年進步一名,但在亞太地區的排名,仍然落居星、港、中之後,只能屈居第四名。而在美國商會的「2019年台灣白皮書」中,則聚焦於對台灣能否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充足性之憂慮。

表面看來,這兩份來自於學術單位與外商團體,其一從全球視野評比各國的整體競爭力,另一對台灣經商環境提出報告,兩者之間似乎並沒有必然的關聯性。但是當此國際政經情勢,因為中美雙方關係的跌宕起伏,而陷入難以捉摸的動盪風險之際,整合分析這兩份報告,不啻讓台灣可以跳脫自我的視角迷思,找出自我調整提升的解方。

首先,不妨先解讀「2019世界競爭力報告」中所透顯的訊息。在總排名中,台灣雖然較去年進步了一名,但在四個列入評比的廣義華人經濟體中,台灣和去年相同,仍然只能忝居末位。進一步解析,台灣的排名,不只和位居前二名的星、港之間,存有相當落差。而和中國相較,過去一年儘管中國陷入美國發起關稅制裁的風暴衝擊中,但台灣卻無力趁機超越,客觀顯示台灣的競爭力道果然底氣不足。

進一步檢視台灣競爭力的分項表現,在IMD所設定的四大分項中,包括政府效能、基礎建設和企業效能等三項,總體表現均較去年有所進步,唯獨在經濟表現項目排名下滑。依國發會主委的解讀,此乃是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但再進一步探討四大評比項目下的20個細項,台灣共有6項較去年退步,尤其以國際貿易項目,較去年退步12名,排名31名。就業項目也退步4名排名25,另外在教育領域則由19名退至20名。以上三個細項均較總排名的16名還不如,儼然成為拖累台灣競爭力的關鍵。

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向來靠對外貿易來支撐與呈現。而今,國際貿易項目的競爭力排名,在63個受評比國家中,竟然從2018年的19名,勉強算是躋身前1/3的地位,大幅滑落到淪為中段班的31名,自然可算是一大警訊。

而IMD指出排名下滑的三大原因,商品出口走緩及出口集中度偏高,既凸顯出台灣出口欲振乏力的窘境,以及未能廣拓市場分散貿易戰風險的無奈。而觀光收入排名滑落,尤其凸顯台灣當局偏執的兩岸政策,才導致觀光收入大幅減少。以IMD的角度來看,這只能說是咎由自取了。

除了從宏觀的角度,評鑑台灣不同領域國際競爭力的升降,美國商會的年度白皮書,則是彰明昭著的提醒蔡政府應以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充足性為「上位優先目標」。

論及美國商會憂心供電不穩,其實可算是老掉牙的議題。以工商協進會的年度白皮書來說,幾乎每年都把缺電列為「五缺」之首。而每年反覆的提出,以及行政當局一再保證不致於出現缺電的危機,儼然已經成為每年的例行公事。但除了做出近乎口號式的提醒之外,今年美國商會的論述,則更明確指出,如果按照蔡政府所設定的天然氣、燃煤、再生能源分占五成、三成與兩成的發電比例。則就天然氣發電占比達50%而言,若遭遇惡劣天氣或軍事封鎖,缺電風險將難以迴避。同樣的,燃煤占比三成,空污威脅難以化解,美國商會還特別提醒去年底的公投結果已明確表達民眾要求減煤的意向。

至於再生能源,由於其並非基載電源,且台灣的氣候惡劣,天災頻繁,也將面臨更大風險。另外,從成本上來看,包括天然氣與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偏高,美商估測在2025年前,台灣的電價成本恐將提高33%。如是不只將對一般的民生經濟造成「極高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將導致本土製造業被迫外移,以及跨國企業取消來台設廠。

歸納美國商會對於台灣能源供應的深度分析,以及一再強調個中所蘊含的種種風險,顯然不是經濟部長回應台灣的發電備載容量率已回到象徵充裕的綠燈所能釋群疑。

美商的憂心,以及IMD所點出的台灣國際貿易競爭力下滑,乃至於就業成長力道偏弱,以及教育績效排名下降所關涉的人才不足困境,其實正好凸顯台灣當局者迷,而外商旁觀者清的鮮明對照。

台灣如果只會自我感覺良好,卻缺乏風險管理的認知,則在此消彼長的態勢下,未來的IMD排名將可見真章。而等到包括美商乃至歐商都懶得當烏鴉的時候,台灣恐將步入死亡的幽谷而不知伊於胡底了!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