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台灣ATM太強 電子支付下一步該怎麼走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自動櫃員機ATM被許多國家的銀行業視為高成本,甚至轉帳手續費、維護安全都是銀行業者無法完全自我管控的成本支出,台灣金融研訓院研究發現,印度每10萬名成人只有22台,台灣則是每1萬人約有130台可以使用,這樣的天差地別除了各國文化和政策影響外,日愈普及的電子支付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分析師吳佩珊指出,台灣的ATM密度極高,每年還在持續增加中,各家銀行為搶市占率,更開發生物辨識、手機NFC感應、串聯網路銀行序號等無卡提款功能,近年更不斷增加可支援外幣取鈔的機台,隨處可見的ATM,讓民眾依賴現金付款的習慣難改。

電子支付、行動支付是各國規劃數位國家的政策大方向,無現金化發展是其中關鍵,顯然台灣銀行業者在ATM機台下了功夫,就愈難改變民眾對現金的使用,吳佩珊認為,行動支付使用人口都聚集在年輕族群上,現階段須要政府提供政策誘因,整合電支電票金流、建構完整的行動支付生態系等構面著手,否則要全民普及困難度相當高。

此外,她也建議業者,仔細評估未來貨幣去現金化、電子支付潮流下ATM的功能定位,可能的發展方向會有縮減實體分行進而擴充ATM或VTM,或是在市場胃納量到一定程度後,手續費收入無法支持機器維護、場租、保全等費用下,機台數量的縮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