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10日報導,鴻海11日舉行首次法說會,市場除了關注郭台銘卸下董事長轉戰政壇,未來集團將如何運作,還有這家全球最大代工廠如何因應來自政治與人工智慧(AI)的兩大威脅。
鴻海成功的公式包括在大陸設廠與當地低廉的勞動力、鄰近供應商、自由貿易、全球對大眾市場電子裝置的需求,還有全球化。隨著中美貿易衝突升溫,鴻海夾在全球兩大經濟強權之間,備受壓力。
美國5月將大陸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關稅調高至25%,並把華為列入黑名單,台灣代工廠紛紛將部分生產工作移出大陸。
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資深合夥人昆茲(Jean-Frederic Kuentz)指出:「業者想在短時間快速複製大陸產業生態幾乎不可能,首先是人力不足問題,第二是供應鏈,包括面板、模組、零件,這是棘手的難題。」
此外,鴻海也得面臨人工智慧興起的影響。人工智慧帶動市場由大量生產,轉型至利基和高利潤的產品。
人工智慧為市場帶來的轉變,對代工產業造成嚴重威脅。據科技研究公司Canalys數據,2018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減4.5%,至13.9億支,估計2019年再下滑3.1%。
專家認為,即便5G網路帶動2020年手機成長回溫,但智慧型手機已經過了全盛時期。富士康投資的大陸語音辨識新創公司思必馳(AISpeech )共同創辦人俞凱表示:「目前智慧型手機的許多功能,未來你不再需要,有些可被智慧音箱或智慧家電取代。」
部分運用人工智慧的市場領域成長快速,例如智慧音箱,而汽車產業、醫療服務與機器人領域的人工智慧應用,回報也逐漸增加。但分析師表示,這些領域規模太小,技術要求太高,難以讓台廠快速取代現有IT產品的營收與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