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報導,大陸大型投行中金公司的調研顯示,加徵關稅對廣東東莞的外貿企業在銷售額、利潤率、員工人數等方面均顯示出一定負面效果,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考慮將美國訂單轉移至第3國生產,重點區域包括越南、泰國、印尼等。
中金報告指出,東莞是大陸加工貿易企業最集聚的城市之一,他們調研了8家不同行業的企業,包括照明設備、五金飾品、家具、汽車配件、辦公設備和電子器件及自動化設備採購服務企業等。
總體而言,加徵關稅對外貿企業在銷售額、利潤率、員工人數等方面均顯示出一定的負面效果:不同行業的外貿產品在加徵關稅以後對美銷售額較去年下滑20%以上,部分產品由於客戶推遲提貨已造成庫存積壓。
基於前期跟經銷商的協商,大多數企業目前對於關稅的承擔在10%至15%個百分點之間,部分毛利率較高的企業承擔比例更高,企業盈利能力進一步降低;同時,照明、家具等公司表示,相比於之前的高峰時期,員工人數有20%至30%減少。
在美國進一步加徵關稅的假設下,外貿企業更傾向於開拓新的市場、升級產品及轉入內銷。部分企業表示,長期上要積極開拓美國以外新的市場,用以彌補美國市場的下滑,如歐洲、東南亞等。
同時,部分企業也在積極改善自身產品性能、增加產品多樣性,通過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最終價格來抵消關稅的影響。
另外,轉入內銷市場或者與內資品牌合作代工也是普遍談及的一個路徑選擇。但是,不可否認,三種方式都是相對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和摸索,可能需要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旺報 葉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