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雙方在貿易談判上出現許多歧見,星展集團投資長辦公室最新報告指出,中美兩國的關係一向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由於東西方文化、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差異極大,互相誤解為正常的現象,未來要朝向解決問題的方向,降低彼此的不信任,才是正確的作法。
星展回顧中國歷史,認為打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就沒有採取鎖國政策,反而提出了經濟改革,此外,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都是大陸官方展現長期目標,促使中國準備好迎接外部競爭的市場力量,以便更快速地推動國內經濟改革。
可是,展集團投資長辦公室研究發現,全球金融海嘯過後,中美兩國之間就人權、中國南海和自由貿易承諾等,看似常規的爭論卻已逐步演變成較激烈的爭議,近幾年,兩國缺乏互信的情況更趨嚴重。川普執政後,中美雙方缺乏互信任的情況轉為白熱化,貿易/科技戰的驟然升溫,意味著兩國之間的紛爭可能會是長期現象。
星展集團投資長辦公室指出,過去十年,中國大陸選擇了主要由債務驅動的穩定成長途徑,官方領導層意識到風險並在2017開始採取降槓桿措施,美方掀起的貿易戰是一個意料之外,卻阻礙了北京進行降槓桿的進一步措施,然而在中美經貿磋商的方向上,中國不是向後看,而是向前看。未來仍有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