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錢」進印尼,拋開台灣思維

  • 工商時報 劉季清
塞車是雅加達時時刻刻都能看到的特殊風景。VERTEX執行董事Gary Khoeng表示,印尼與台灣很不一樣。圖;劉季清攝
塞車是雅加達時時刻刻都能看到的特殊風景。VERTEX執行董事Gary Khoeng表示,印尼與台灣很不一樣。圖;劉季清攝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印尼,這個擁有2.6億人口、網路高速發展的國家,對許多想要抓緊商機的台灣業者來說,既充滿吸引力卻也挑戰重重。若以台灣思維來打這一場仗,恐怕要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到底印尼與我們想像的,有哪些不一樣呢?

踏入印尼雅加達國際機場,一路到街道上,迎面而來的看板、燈箱、廣告,大多數都被電商、線上旅遊等大型網路業者占據,蝦皮、京東、Grab、Traveloka等,其中不乏印尼新興的本土獨角獸企業。有趣的是,不少看板都仍然是空白的,似乎正等待著更多商機進駐。高速公路旁的鐵皮屋林立、國道上的過路收費站,像極了早期的台灣。車子再往前駛10分鐘,風景變化,身旁的高級商辦、摩天大樓林立,宛如台北信義區。一旁更可看到正在興建的捷運軌道,鮮明的對比讓人感到這是一個新舊快速交替、商機正快速蓬勃發展的地方。

九成人透過手機上網

不過,到底印尼與台灣有哪些很不一樣的地方呢?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旗下創投VERTEX執行董事Gary Khoeng表示,印尼不像台灣從桌上型電腦慢慢發展到智慧型手機,「印尼跳過桌機時代,主要流量都來自行動裝置,多數人與網路的第一次接觸,直接來自手機。」根據調查指出,印尼超過九成的人,都是透過手機上網。

對社群媒體高度依賴

正因為多半人透過手機上網,讓印尼人對社群應用高度依賴,網紅行銷、社群口碑行銷,是電商在印尼經營的重要關鍵。以蝦皮購物來說,印尼蝦皮在YouTube推出 「ShopeeCobain Yok!」頻道,評論時下最流行的熱門產品。另外,像是在印尼擁有超過2,500萬IG粉絲的Prilly Latuconsina,就成為蝦皮在印尼的品牌形象大使。

與台灣付費習慣大不同

印尼與台灣很不相同的另外一點,則是對金錢以及支付的習慣。台灣人習慣使用信用卡、金融卡或綁定行動支付,讓台灣的電商業者在金流布局上簡單許多。但在印尼,高達七成的人沒有銀行帳戶、擁有信用卡的人僅7%,在印尼的電商業者目前金流解決的方案,仍然還是COD(Cash on Delivery,貨到付款)、或是銀行轉帳。因為這樣的特色,讓印尼當地叫車平台Go-Jek推出數位錢包Go-Pay,消費者可以直接拿現金給Go-Jek司機,讓司機直接變成「行動ATM」,方便民眾儲值,以使用平台上的餐點外送、到府按摩等各式服務。

超愛消費 養出電商巨人

印尼人普遍沒有儲蓄習慣,多半是「賺多少錢就花多少錢」的生活態度,全國平均儲蓄率僅6.3%。不過,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性,讓印尼的電商、零售快速蓬勃地發展,Gary Khoeng表示,「因為印尼人愛消費的特性,印尼60%的GDP都是由零售產業驅動」。

以電商來看,2018年印尼電商產值達58億美元,年增幅超過27%,數字雖比不上整體零售的4,160億美元,成長速度卻達三倍。

正因消費力道強勁,印尼已培養出許多「電商巨人」,包括本土的Tokopedia、Bukalapak、bilili等,還有來自新加坡的蝦皮、LAZADA,這些電商的背後金主,更包括軟銀、阿里巴巴、騰訊等大型國際公司,也讓印尼的電商市場成為這些握有龐大資金股東的代理人戰爭。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