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經濟崛起,龐大的人口以及蓬勃的商機,讓東南亞成為令外資企業垂涎的市場。不過,面對龐大國際競爭者的角力,台灣的企業或新創想至東南亞發展,應該怎麼做?前紅衫資本合夥人陳映嵐指出,台灣團隊通常有技術優勢,但國際化速度不夠快,而進軍東南亞市場面對巨人則不要硬碰硬,選擇合作的方式,才是較有效率的方法。
曾主導台灣沛星科技(Appier)、新加坡電商旋轉拍賣(Carousell),以及印尼大型電商獨角獸Tokopedia、Go-jek等公司投資案的紅杉資本前合夥人陳映嵐表示,台灣新創通常都擁有世界級工程能力與技術實力,但卻不會在初期就想到如何國際化,無法在第一時間占領空白市場。
那麼台灣新創如何加速國際化腳步?陳映嵐指出,人才是關鍵之一。「首先,在初始團隊裡面不可以全部都是台灣人,另外,團隊裡面不要都是技術人才,包括行銷、業務開發、市場運營的人才都要具備。」第二則是要挑選市場。「若一開始就只鎖定國內市場,很快就看到天花板,屆時要往海外拓展時也要面臨轉型問題,也會更困難。」
創投KK Fund合夥人徐冠華也有類似觀點,他表示,台灣確實擁有技術上的實力,「但接下來的挑戰就是,我拿到其他國家去,如何讓大家埋單」,有時候台灣的科技搬到東南亞市場之後,其實當地的消費者沒有這樣的需求,他建議,任何海外的團隊要到東南亞市場,一定要找當地的夥伴,包括投資人、合資公司獲釋政府單,只有接地氣才能成功。
而面對東南亞各領域已經存在的本土巨人,徐冠華則建議,要「跟大巨人當朋友,台灣的團隊過來,應該要去想我該怎樣當他的刀劍、當他的盾牌,例如我們的技術可以怎樣幫這些巨人本來的業務升級,這會比與他們硬碰硬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