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雷輝作一齣音樂劇的感動 勝過科技業30年

曾任明基電通全球策略長的雷輝,攜手陳明章、吳念真與綠光劇團,共創音樂劇「再會吧北投」,拿下去年現代戲劇類票房冠軍。圖:邱莉玲攝
曾任明基電通全球策略長的雷輝,攜手陳明章、吳念真與綠光劇團,共創音樂劇「再會吧北投」,拿下去年現代戲劇類票房冠軍。圖:邱莉玲攝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曾任明基電通全球策略長與營銷總部總經理的雷輝,近年全心投入音樂劇製作,處女作「再會吧北投」去年首演就拿下全台現代戲劇類票房冠軍,打敗日本寶塚歌劇來台公演,也是極少數賺錢的音樂劇;今年「再會吧北投」升級改版將在7月重啟,連續二年總計逾5萬人次買票進場,可望打破國內音樂劇單一劇目的紀錄。

「過去一年作劇的感動,遠超出之前在科技業工作30多年!」雷輝說,「再」劇有吳念真的劇本、陳明章的音樂,劇裡的人物情感緊緊連結腳下這塊土地,讓他從彩排到演出看逾20遍,仍然都會感動掉淚,頓時覺得以前衝鋒陷陣,搶1億或10億美元訂單都只是數字沒有意義。

雷輝是音樂劇與歌劇的重度劇迷,時常坐飛機到百老匯等各地追劇,比多數劇場界人士看得還多,並開始對台灣音樂劇產業化萌生想法。大約十年前,他邀請陳明章到明基友達基金會表演,兩人聊起北投的故事,他直覺是做音樂劇的好題材,就鼓勵陳明章寫歌,並找人寫劇本,結果七、八年過去,事情不如想像順利,直到他找上綠光劇團,確立吳念真、陳明章加上綠光的品牌、粉絲基礎與執行能力,才讓他們加快腳步實踐。

「再」劇去年連演17場2.5萬張票銷售一空,讓原本擔心這齣台語音樂劇可能虧損上千萬元的團隊喜出望外,甚至小賺,鼓勵團隊更有氣魄加碼投資擴大規模,從編舞、編曲、服裝、劇情到選角全面升級,緊接著今年再推出,速度之快可能創業界紀錄,而且目標更大將演出19場、賣2.7萬張票。

為此,雷輝傾全力找資源與贊助,力挺團隊打造一齣具國際水準的音樂劇。他分析,在所有藝文創意產業中,原創音樂劇比電影更有機會產業化,因為電影面對的是全球競爭,音樂劇則較多寫實素材加上語言,比較本土化。音樂劇不僅在美、英等國蓬勃發展,在韓國也是很大產業,隨時都有20、30個音樂劇在數十個劇場演出,消費者看音樂劇和看電影一樣都養成習慣。

雷輝表示,如果將格局放眼全球華語、台語市場,台灣更有這個機會發展音樂劇產業。「再」劇用票房證明台灣音樂劇市場不缺觀眾,只要有好的劇團品牌、歌曲、劇本,把舞台演出每個環節都做好,觀眾就會買票進場。進一步要將音樂劇產業化,台灣還需要劇場聚落等基礎建設,讓每齣音樂劇有足夠演出檔期、場地,甚至有政策配套加持,就像當年台灣發展電子產業,設科學園區。

為此,雷輝在二年前就向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提出一個企劃案,兩人還曾一起拜會文化部長鄭麗君,希望由政府提供城市中心的土地,讓民間BOT經營劇場聚落,就像百老匯聚集紐約曼哈頓中心,不僅帶動音樂劇票房,每年逾15億美元,也帶動旅館、餐館等周邊產業創造三至五倍的經濟效益。

在產業鏈未完全建立前,雷輝表示,台灣應先把握創作環節,將一齣齣好戲搬上舞台,並外銷出去,激勵更多人才投入,讓音樂劇發展活絡。「再」劇今年演出場地選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台中歌劇院、高雄衛武營等三大表演藝術殿堂,以及台南文化中心,就是想向國人展現純本土的創作也可以達到國際高規格,為台灣音樂劇建立標竿。

值得一提的是,「再」劇在台南演出三場,即使票賣完可能虧錢,雷輝、李永豐兩位製作人仍堅持吾往矣,感動吳念真、陳明章卯起來做,眾人共識是要建立和拓展市場,讓更多年輕人可以進來看戲或演出;這群劇場大老也希望把「再」劇做到精緻,在未來台版百老匯劇場聚落出現時,還能一直演下去。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