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宣布200億優惠台商資金回流專案後,短短一個多月的申請金額就灌爆2千億元,針對政府還要再追加擴大承作台商資金回流方案,金融圈一片不以為然,更點出四大問題要政府思考,包括申請者資格,相對其他未赴大陸投資廠商的公平性,還有銀行的授信風險和訂價原則。
國發會之前對台商資金回流優惠專案僅限於在大陸投資滿兩年以上才能申請,對此具多年授信經驗的銀行主管直言,已收到很多未赴大陸投資客戶的抱怨,為何條件僅限在大陸投資的台商,而且還須投資滿兩年。
銀行主管指出,許多非大陸台商型客戶還是罵得很兇,包括直接南進,未透過大陸轉進的客戶也非常反彈,認為如此形同對非西進企業的「變相歧視」;更有客戶不滿說,長期待在台灣耕耘的企業得不到政府用「優惠專案」照顧,簡直是「大小眼」。
也有銀行業者認為,政府是拉公股銀行出來當冤大頭,因絕大部分符合國發會申請條件的台商,都是台灣知名高科技上市大廠、本身財力雄厚,根本不缺錢。
一位銀行高層就私下指出,反而是在大陸的中小企業型台商無法及時適用該方案,因為這些中小企業財力有限,無法到處「開枝散葉」,所以必須先把大陸事業告一段落才能把解散、清算後取得的資金移回台灣發展,但大陸的解散清算程序一般至少都要兩、三年,所以真正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無法被照顧。
金融高層批評,反觀知名上市高科技集團,由於生產線或重要公司都在大陸,絕大部分的稅是在大陸當地繳納,從台灣的銀行業拿到的低利貸款也無助台灣就業機會;更有甚者,這些知名科技大廠,原本因為手上周轉金很多,就對其上下游供應鏈廠商,透過周轉金來支付與其供應鏈相關的「應收帳款」,優惠專案恐讓歪風更熾。
銀行主管強調,不少高科技大廠現在直接向各大行庫發「英雄帖」要求競標,入圍條件就是報價「只能0.1%」,但銀行作業費用就至少0.5%,不論訂價原則或是授信風控,都不符銀行作業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