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離岸風電全面推展,業者大吐苦水,說政府推離岸風電進程太快,國產化腳步跟不上,工程九成由外籍船拿下,受益的全是外國開發商,離岸風電本土化目標難達成,遑論扶植產業發展。
高雄市海事工程商業同業公會文展權指出,根據政府資料顯示,在近海從事離岸風電海事工程的船隻,高達九成都是外國籍,台籍船只占三到四艘,而且都還是交通運補船,無法參與核心技術。
他還說,目前願意打造國產化船隻的投資人已經退縮,這是因海事工程量大而工期短,台灣有能力做探測的船目前只有一艘,為了要達到政府目標,風電開發商就會從國外引進大量的工作船,壓縮國內船隻使用,當海事工程兩年做完,國外船開走,台籍船出不去,缺乏投資報酬率,國產化很難推下去。
文展權分析,要投資一艘本土籍船隻造價不斐,每年還要上億的維護費用,礙於船隻無法利用東北季風南下而暫停施工的期間,死守台灣就活不下去,因此投資作業船就只會虧損,船東會想,「陸地上買塊地15億放置都會增值,買艘船等出海,一下水就開始折損,沒有人會作虧本生意」,在地化根本無法落實。
據了解,本來有業者預計投入15億建置布纜船,已經投入1億至2億進行船隻設計,但上周進行投資評估時,發現未來商機前景不再,整個計畫砍掉「認賠殺出」,一年多的時間就這樣付諸流水。因此建議政府在能源轉型時程應該要拉長,應該是要漸進式的開放,民間業者敢投資才能實踐國產化。
另外之前沃旭能源在進行本土化審查面臨卡關,工業局要求要部分項目要100%國產化,但實際產能卻無法支應,最後是業者出具產業協會相關證明,加上新增後續計畫扶植計畫才得以放行,不過實際上距離滿足國產化目標,還有很大的落差。
文展權認為,政府為了推動能源轉型,2025有必須達成的壓力,但是投資評估不完整,海事工程這塊被遺忘,且這塊工程難度高、投資成本及風險更高,國家想要推動卻沒有配套措施跟相對獎勵,只有訂出目標沒有完整的產業扶植計畫,各單位互推皮球不願溝通,只有能源局發現後積極協助廠商,其餘各單位配合意願不高,因此大勢已去,本土業者投資逐漸撤離,希望政府能重視本土廠商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