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因應中美貿易戰新局 台商用這三大策略!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G20川習會本周即將舉行,中美貿易發展持續為全球市場關注焦點,據調查發現,台商對中美貿易的中長期因應策略中,最常見的是「積極探索運用關稅措施」(42%)以及「加大東南亞布局」(42%),其次是「加大回台布局」(39%),而「加大美墨布局」僅占7%。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法律服務副總經理徐丞毅分析, 在「加大東南亞布局」策略上,台商詢問度最高的前四名市場依序為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主要是勞力密集型的產業。而技術與高端製造的台商,則選擇回台灣設廠,尤其台灣政府近期的鼓勵台商回流政策,讓許多企業準備擴大在台投資及擴廠擴線。

徐丞毅表示,台商在過去十幾年已與大陸供應鏈緊密結合,商業模式以「台灣研發、中國生產、三角貿易銷售歐美」居多。如今受到外在經貿環境變化,面臨的課題是得先整合上下游將供應鏈縮短、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或者配合大廠將供應鏈拉長到不熟悉的地方。這些布局若沒想清楚,不同國情法規增加維運成本、不佈點導致的訂單流失能否過冬,或急轉單能否消化,都會令企業家越經營越慌亂。

徐丞毅強調,不管是資源充足的跨國企業與深耕大陸的中小型企業,或者是面臨接班問題的家族企業,可能都有感於近期如大陸稅改政策、經濟實質法、台商資金回台專法乃至於東南亞的政經環境變化頻繁,而國際稅務布局,正是企業在進行商業評估時最容易疏忽的地方之一,建議台商依客戶及市場需求,重新思考全球稅務布局策略。

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馬碩遠表示,企業在因應這些法規或外在變化時可能有兩種反應,積極面對調整與消極應付法規。而消極應付最容易導致棄守陣地,待價而沽的窘境。

企業如果要從大陸退場,除了需要瞭解當前大陸法令變化外,還有保留法人個體與否的不同出場方式。其中最需注意的是勞動關係的調整,以及退場的資金與土地/股權交付安全規劃。

馬碩遠建議,企業退場後,必須思考如何善加利用取得的資金,伺機尋找下一春,或者乾脆將資金匯回台灣,也必須事先做好資金回台的稅務與資產保全策略規劃,才能真正搭上這波「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的政策利多。(時報資訊 郭鴻慧)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