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韓國啟示錄》失民心者 定失天下

首爾的天空下,處處都有抗議的人。圖:譚淑珍
首爾的天空下,處處都有抗議的人。圖:譚淑珍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沿著景福宮的外牆,一路從青瓦台走向光化門廣場的途中,走過一個又一個像是用盡氣力寫出的各種標語、穿過一處又一處靜坐抗議的個人、團體,還有帳篷,路旁一位露宿者將蓋在身上的報紙往上拉起遮住臉,遮在臉上遭到扭曲的報上標題,有著不可言喻的力道:「祈禱這個政府快下台!」

「總有一天,會在首爾的天空下重逢」,帶著這句首爾諺語,2019年4月重返當地。首爾的天空下,薪資與勞工的距離、薪資與物價的距離,是不論富人、窮人都關切的議題,幾乎所有人都在悲問:「現在到底誰幸福了?」在首爾的天空下,有種奇怪的感受,覺得自己身在家鄉,台北的天空下,也有著同樣的悲情。

當韓國將指責拋向韓國總統文在寅時,台灣不也對政府有著同樣的憤怒?鉅鵬集團會長白茸基坦言,「韓國富人的憤怒,是因為賺更多的機會被剝奪了。」貧窮者的憤怒,從事翻譯,沒有固定工作,靠時薪過活的李瑗淑說:「是因為失去工作,或是像我一樣工作變少,而更貧窮了。」

憤怒化為數字是,文在寅上任後,韓國的所得差距出現15年來的最大化。2018年所得最高的前20%,與所得最低的後20%,是5.47倍,是2003年調查以來差距最大的一次,雖然,所得差距是全球趨勢,但是,收入明顯變薄的李瑗淑覺得,只有韓國的所得最低者,「是嚴重惡化。」她的感覺不算太離譜,2018年,韓國所得最低者的收入年減17.7%。

2019年的五一勞動節,文在寅在臉書上寫道:「改善勞動條件,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工資,不是福利;勞動者不該被視為是弱者與受害者。」觸怒了勞工陣營,他們指責文在寅的勞工政策「讓小商人破產,打工族永遠失業」,並痛斥文在寅是「與現實生活有很大距離的總統」。這樣的對立場景,不禁讓人想起,在台灣也曾經為了平息「一例一休」怒火,總統蔡英文說出「勞工是民進黨心中最軟的一塊」,結果,被封為是年度幹話王。

當台北的天空下,從「心中最軟的一塊」,演變為是「心中的最痛」時,在首爾的天空下,也出現了「弄巧反拙」的類似情境。文在寅政府為了改善所得差距,兩年內調升最低工時29.1%,為讓勞工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更將每周工時縮減為52小時。結果卻與期待相反:就業人數的增幅,創下2009年來的最低,失業率則是創下2001年來的最高。

韓國企業有招聘新人計畫的比例,2019年也首度低於60%,也就是說,每10家企業中就有4家今年不打算招聘新人,HP&C株式會社是其中之一,社長金洪周皺著眉、用指尖撐著下額解釋:「我們的薪資已高於同樣規模的其他同業,但是,29.1%,這負擔實在太重了。」怎麼辦?Dream Air株式會社社長鄭鎮九聳聳肩說,「就減少人力嘍。」

這樣的結果,連文在寅總統大選時的經濟顧問、中央大學名譽教授朴昇都提出批評說,最低時薪即使應該增加,「兩年內調升29.1%,也太過頭了,無論多麼正確的方向,也要考慮市場的承受力。」

執政的共同民主黨李鍾杰也說,「沒有抓到對的方向。」他指的是,文在寅上任以來,為了創造就業,2017年投入了36兆韓元,2018年再追加了15兆韓元,2019年再增加22%多了3兆5千億韓元的預算,結果,卻與「創造就業」的承諾背道而馳。

要增加就業,兩年前的韓國對外經齊研究院國際經齊濟與金融部長鄭成春,與兩年後的朴昇都說了同樣的話,必須要為企業成長停滯找到一條路,因為企業成長停滯、就業就無法大幅增加,員工薪資也就沒有上漲空間,再加上經濟景氣衰退,企業更無意擴大投資,擴大就業就更難。

「感覺像是指南針失去方向感,指針一直胡亂轉動,」便利商店的加盟主朴先生一邊整理貨架、一邊喃喃的啐唸,「整天到底是在做什麼…。」原本以為會像首爾諺語般,再次在兩年前的便利商店,與代表「88萬韓元世代」的金元熙相逢,卻遇到了中年大叔朴先生。

金元熙,兩年前在朴先生的便利商店打工,2018年最低時薪調升16.4%,朴先生咬牙撐住,繼續讓金元熙在店內打工,他說:「我覺得『有的人(指有能力付出)』拿出一點給『沒有的人』,是應該的。」但是,2019年再調升10.9%時,他不得不向金元熙說抱歉,因為他準備結束營業,自己很快也要變成「沒有的人」了。

「指南針失去方向感,指針一直胡亂轉動…,」有如「逐客令」般,朴先生又開始自顧自的喃喃啐唸了,踏出便利商店、清脆門鈴聲響起同時,聽到背後朴先生幽幽的說道:「老天庇佑,讓這個政府快點倒台吧。」這時店門關起的刮擦聲,聽來彷彿像是巨大的嘆息聲。

望向首爾的天空,想著曾經發願「即使出賣靈魂也要爭取更好就業機會」的金元熙,不知是否安好?

創造就業一場空

兩年前,靠著年輕世代的人氣加持,入主青瓦台的韓國總統文在寅,為了實現「增加就業」的競選承諾,不斷透過追加預算的方式,希望於五年任期內,在公部門增加81萬個工作機會,並修改《勞動法》,打算用縮短工時的方法,讓私部門因此增加50萬個工作機會。

更為了實踐「收入主導型經濟增長」戰略,兩年內調高了最低時薪29.1%,以為可以因此增加國民收入、帶動消費增加,並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結果,「創造就業」、「最低時薪」、「縮短工時」,彷彿三把利刃,分別劃過文在寅政府的身驅:2018年的失業人數是107.3萬人,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失業率為3.8%,是2001年以來的最高值,GDP成長率2.7%,則是2013年以來的最低值。

這樣的結果,中央大學名譽教授朴昇直指,是因為在企業成長停滯時,政府大褔提高勞動成本,導致原已惡化的韓國經濟,更加的陷入就業停滯→消費減少→經濟不景氣→投資減少的惡性循環裡。

擺在眼前的現實是,韓國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已連續第14個月出現減少,5月的就業指標中,製造業的工作人數又少了7.3萬人,失業人數也大幅增加到114.5萬人。

「政府要創造就業?」HP&C株式會社社長金洪周語帶苦澀的說道:「調高最低時薪,反而讓我們必須要縮減人力了。」HP&C下半年即將新建的廠房,就是人力需求可降到最低的智慧型廠房,她說,「未來只能全面自動化了。」

相對的,Dream Air株式會社社長鄭鎮九則是聳聳肩的說:「工資?沒有很擔心,」因為Dream Air早已自動化,所有生產線,「用一根手指Tocuh,一切搞定,不需要太多人。」

韓國大型會計事務所會計師田容旭就指出,在互聯網、人工智慧化的時代,企業需要的人只會愈來愈少。然而,整體就業率還是呈現出如韓國經濟副總理洪楠基所形容的「積極信號」,優於預期:就業人數增加了25.9萬人。

優於預期的就業人數,若細加分析,會發現大多數是政府「增加財政支出創造出來」的就業,也就是文在寅不斷追加預算擴充出來的「公務員隊伍」。用政府的預算創造出來的預算,不但讓公部門愈來愈龐大、國家財政支出大幅增加外,也形成另一類的「不公不義」,也讓韓國民眾對文在寅政府感到失望。

2019年2月,韓國政府全面調查1,205個公共機關的結果,涉及不當請託、指示、靠關係、受賄等不公平的錄取新人者有182件,而且統統都是文在政府的「高官們」的子女、親朋好友們。

然而,青瓦台提出的對策,包括定期進行全面調查,還有「將」訂定利益迴避原則辦法,卻讓韓國年輕人感到憤怒,從事翻譯工作、靠時薪過活的李瑗淑就動怒的說:「我有多少的青春歲月是浪擲在求職失敗上?這太讓人生氣了!」

「有時候,出發點是好的政策,」執政的共同民主黨李鍾杰不像是為文在寅政府、反倒像是為自己辨白似的說:「不見得都會有好的成果」,記得蔡英文政府當初執意實施「一例一休」時,三三會長許勝雄也曾說過類似的話,「政策要讓大多數人願意接受,才能成功,如果大多數人都怨聲載道,再好的政策也不會有用。」

人民幸福 政府責無旁貸

站在首爾光化門廣場上,望向青瓦台,韓國每一任總統都說要致力於振興經濟;站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上,望向總統府,台灣每一位總統也都說要拚經濟。

然而,「亞洲四小龍」的台、韓經濟,如今雙雙陷入泥淖。經濟,成為文在寅執政之路的難題,也是蔡英文尋求連任之路的一大考驗。

蔡英文上任時的經濟綱略「創新、就業、分配」,與文在寅就職時提出的「收入主導型經濟增長」戰略,都是想要透過擴大收入、帶動消費增加,並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於是,幾乎是如出一轍的,為了擴大收入,文在寅政府兩年內急速調高最低時薪29.1%,蔡英文政府則是年年調高基本工資、並喊出「基本工資3萬元」的目標。為了「創造」就業,文在寅是修《勞動法》縮減法定工時,蔡英文也是修《勞基法》實施「一例一休」,目的都是想要透過限制工作時間,讓企業不得不增加人力。

結果,韓國最低時薪的上調,不但讓中小企業與小商家陷入困境,也導致工作機會減少,也讓文在寅為持續低迷的「就業指標」表達遺憾的指出,「這是最令人心痛的地方。」無獨有偶,在台灣也因為「一例一休」導致加班費墊高,勞工無法加班,增加收入,讓蔡英文說出:「一直是我心中的痛。」

其實,不管是最低時薪、還是基本工資,不論是縮短工時、還是一例一休,無非是為了保障基層勞工的權益,並改善勞動條件,都是為了勞工的福址,卻因為政策的失衡,不斷延生衝突與負面影響。

想想,不管台灣還是韓國,當企業成長停滯、甚至獲利大不如前,法定勞動成本卻不斷上揚時,企業會採取什麼樣的因應手段?自然是透過自動化縮減人力,最不濟就是將廠房外遷他國。

同時,在人力需求上,也會選擇更具「工作能力」的年輕人,於是,不但無助於創造就業,也無法改善年輕人就業的實質問題,反而還會加劇中、老年人的失業,導致就業市場失衡,供不應求與供過於求同時發生。也讓勞資雙方衝突不斷,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保障勞工權益固然必要,但是也要同時考量到企業的承受能力,讓政策相對平衡,才能真正達到創造就業、改善收入的目標,否則,只強調勞工權益的保障,不顧企業的承受力,當企業無法生存時,還能談什麼創造就業、增加收入?

況且,事實已經證明,單靠基本工資、縮短工時,是無法創造就業、擴大收入,必須重新思考如何提出「以民為本」的政策:不但要保障大多數人的生活及利益,同時也要讓經濟得到多元,更穩定的發展,讓所有人都能夠享受到更多的經濟成果。當然,這話說來容易,做起來會十分困難,但是,這不正是政府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嗎?

韓國啟示錄》

1、民意轉向 撼動韓國

2、樹大根深 財閥難除

3、失民心者 定失天下(系列完)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