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公布的「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 5000」研究顯示,2018年台灣5,000大企業營收及獲利雖然同步創新高,但是成長則明顯趨緩。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打翻5,000大企業成長一盤棋布局,未來兩年到三年時間內重整供應鏈,勢將成為台灣產業最重要的議題。CRIF中華徵信所也呼籲台灣產業,千萬不要因為美中貿易戰情勢的短期出現緩和而鬆懈供應鏈的調整的腳步,因為美國川普總統手上握有隨時引發貿易核彈的按鈕,倘若心存觀望延緩供應鏈布局,將會付出昂貴代價。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2018年5000大企業總體營運上,營收總額雖達37兆2,410億元,再度創下5000大企業營收歷史新高,不過僅小幅成長3.04%,低於2017年4%的成長;稅後純益總額雖也創下3兆654億元新高,但也僅成長3.48%,更遠低於2017年15.20%成長;如果沒有美中貿易戰的干擾,5000大企業的營收成長可能達到4.5%,由此透露出5000大企業成長動能在美中貿易戰中趨緩的隱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100大企業稅後純益1兆7,333億元,較2017年的1兆8,063億元,衰退4.04%,終止創歷史新高的記錄,占總體稅後純益比重也由60.98%下滑至56.55%,前500大企業稅後純益則為2兆5,016億元,僅微幅成長0.18%,占總體稅後純益比重下滑至81.61%;換言之,2018年超大型企業獲利受美中貿易戰的衝擊較大。這也顯示台灣供應鏈受到的衝擊,需要時間去重新布局,陣痛期的長短,端視企業調整的決心強度而定。
儘管2018年5000大企業的營收總額及稅後純益總額成長趨緩,不過CRIF中華徵信所也指出在入榜的178個產業中,有高達136個產業(占76.4%)營收成長,並有50個產業營收成長達兩位數以上,高於2017年的42個。營收衰退產業則由53個產業降為42個,為十年來營收衰退產業最少的一年,顯示台灣產業的轉型有成。
同時在136個營收成長產業中,也值得令人關注的是,包括半導體業、鋼鐵基本工業、工程技術服務業、工程技術服務業、電腦系統整合服務業、證券投資信託業及精密儀器製造業6大產業是連續三年營收總額和稅後純益總額皆為正成長的產業。不過這6大成長產業的成長並沒有共通性,半導體業的成長來自於無線通信產品的成長,鋼鐵基本工業的成長來自於中國大陸持續減產使價格回升;工程技術服務業的成長來自於公共工程及工業投資的成長;電腦系統整合服務業的成長來自於互聯網及安全監控成長;證券投資信託業的成長來自於前3季股市的收成;精密儀器製造業的成長來自工業4.0的帶動。
此外,另有28個產業是由2017年的營收負成長轉為正成長、且稅後純益總額也跟著成長的產業,其中稅後純益總額達50億元以上的10大產業(以營收總額排序)為進出口貿易業、其他電子零組件業、印刷電路板業、積體電路設計業、建築投資業、無線通信機械器材業、營造業、被動電子元件業、水泥及其製品業及育樂用品業。其中有5個產業與電子業相關,但電子產業也會受美中貿易戰波及,今年的變數持續存在。
(時報資訊 任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