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中國房地開發商 貿易戰因禍得福

北京房市。圖/中新社
北京房市。圖/中新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中美貿易戰不一定都帶來產業的負面結果,標準普爾最新發現,大陸官方為因應出口衰退造成的景氣疲弱,在境內推動信貸寬鬆,出現高比例的流動性進入大陸房地產市場,一方面給予開發商手頭寬欲,大舉轉進二、三線城市拿地,同時帶來房市銷售的反彈。

標普全球企業評等大中華地產組資深董事兼分析經理葉翱行,如果貿易戰降溫,大陸經濟走向穩定,官方應會回到解決開發商高桿槓的問題,地產商就必須面臨降低高桿槓的被要求。

標普全球企業評級今(25)日派出分析師來台,與法人投資機構舉行2019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研討會,探討大陸地產開發商的財務基本根基是否牢固。目前有拿標普評等的大陸開發商約有60家,截至2019年6月已發行離岸美元公司債的金額達400億美元,主要是外資法人機構在買進。

400億美元當中的190億美元為今年到期金額,葉翱行指出,據此可可以知道,大陸開發商手頭的流動性相對寬鬆,到期以外的多餘資金是開發商用於搶地的本金。

標普分析,2018年的大陸土地價格非常低,但過了2019年春節之後,土地價格開始上揚,舉例看,拍賣的溢價率出現大幅上升,就是很好的價格走高證明,多數是二、三線城市。如二線城市的合肥,今年第一季的土地拍賣溢價率達86%,是前一季度(2018年第四季)的二倍,昆明市的土拍溢價率在這兩季之間,則從1%爆衝到25%。

葉翱行指出,大陸每年有800萬名大學畢業生可以被吸引到二、三線城市買房,對開發商展望是好的因素,唯需注意的是,蘇州、長沙並沒有放鬆信貸,反而收緊。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