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金管會多年來嚴控儲蓄型保單,但保戶仍有方式用保單儲蓄,據保發中心最新統計,2018年壽險解約金高達7,330億元,創歷史新高,生存還本金亦有2,521億元,亦創歷年新高,保單滿期金亦有5,679億元,三者合計1兆5,530億元,不止創新高,還高過去年全年新契約保費1.38兆元。
壽險保單解約金逐年攀高,並不是保戶後悔投保,反而是長年期保單或終身壽險,保戶計算內部報酬率(IRR)達到滿足點,即解約出場、獲利了結,去年7,330億元的解約金,比前年成長近18%,另外就是生存還本金,即如年年還本、月月還本的商品,有些保戶躉繳一筆錢後,就年年或月月領息,去年的生存還本金2,521億元,亦比前年成長近12%。
過去保險局為控管儲蓄險,曾要求利變年金解約費用少收3年、6年,降低短年期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等,但保戶就投保利率較高的長年期或終身壽險,再透過解約,一樣達到新台幣6或7年IRR可有2%以上。
國內保戶投保壽險保單大部分都要「活著時領回來」,因此滿期金、生存還本金及解約金每年都占總給付金額的8成以上,最高曾經逾87%,且從2014年開始,每年滿期金、還本金加解約金,都高過當年的新契約保費收入,代表新保單投入的金額,低於流出的金額。
不過壽險業者表示,即便滿期金、還本金及解約金三者合計超過新契約保費,也不會出現「流動性風險」,如去年總保費收入是3.51兆元,扣掉保險給付近1.88兆元後,還有1.6兆元的保費流入,再加上壽險業一年有近1兆元的投資收益,加起來就還是一年有2.5兆元的資金要投資、去化,壽險公司不太會出現資金短缺的問題。
同時保險局的政策短期的確會影響保戶行為,如解約金早在2011年就已衝上6,839億元,但保險局延長利變年金解約年期及提高解約費用後,2012年解約金立即降為5,459億元,衰退逾20%。
未來保險局若要求保障門檻,解約年期也會向後延,但初期仍是舊保單的解約,新保單的效果可能要幾年後才會顯現在解約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