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外匯探搜|全球降息潮下的新思路

  • 金融理財中心
圖為紐西蘭央行行長Adrian Orr。圖/美聯社
圖為紐西蘭央行行長Adrian Orr。圖/美聯社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今年來降息似乎已成為全球貨幣政策的主旋律,愈來愈多央行祭出超乎預期力道的貨幣寬鬆措施以支持經濟增長。8月7日,亞太地區的紐西蘭央行、印度央行、泰國央行同時宣布降息,隔日菲律賓央行也宣布下調基準利率1碼。以紐西蘭為例,紐國央行將資金利率調降50 個基點至1%的歷史新低點,比市場預期降幅更大,此舉表明紐國央行已準備好再次發揮紐幣在寬鬆政策下所扮演的角色。

事實上,紐西蘭先前已在5月分進行降息,是G10國家中第一個放鬆貨幣政策的國家,加上這次的降息一共下調了75個基點,幅度已超過其他已開發國家。在全球經濟成長不確定下帶動的寬鬆政策中,紐西蘭與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相比,似乎擁有更多的空間推動寬鬆政策;紐國央行已明確表示,如果需要,不排除實施「負利率」的作法。

大幅降息的動作也反應出,考慮到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以及貨幣貶值帶來的好處,紐西蘭有必要領先其他已開發國家進行貨幣政策寬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紐西蘭本次宣布降息之前,紐幣兌澳幣匯率已漲到1.03元,這價位或許是紐西蘭央行將捍衛的底線。

貨幣反應難以預料 四大樣態逆風求解

我們認為,對於其他G10國央行來說,貨幣政策似乎已接近極限,因此財政寬鬆勢必將受到更大的關注,而財政政策與外匯之間的傳統關係正在發生變化,當前充滿著新的關係需要考慮。追根究柢,對於貨幣反應與寬鬆政策的關聯性,我們歸納了以下四大類別。

第一種情境是「標準關係」,也就是寬鬆的財政政策搭配更緊縮的貨幣政策,這樣的情況將有助於貨幣的發展,對於外匯市場也是利好,因為在財政擴張推升經濟增長和通膨預期的同時縮緊貨幣政策,貨幣將傾向於升值。2018年的美元上漲便是最好的例證。

第二種情況是「僵持關係」,也就是當財政政策變得寬鬆,但貨幣政策並未作出相對的回應,在這樣的情況下,將不利於貨幣發展;換言之,若財政擴張沒有帶來利率上升的提振,即使經濟增長加快、通膨上升,貨幣也不會大幅走強。波蘭幣目前正在經歷這種情況。

第三種關係是「替換關係」,也就是寬鬆的財政政策替代了貨幣政策寬鬆,這對於匯率來說是利多,但利多幅度不如第一種關係。當財政政策替代非常規的貨幣寬鬆政策(例如,澳洲央行選擇財政寬鬆而不是實施量化寬鬆)時,會降低貨幣大幅貶值的風險,但不一定會直接刺激貨幣走強。

重新聚焦財政寬鬆 拚經濟穩增、提升通膨

第四種則是「棘手關係」,也就是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同時放鬆,在這種情況下,通膨擔憂和債券拋售風險將推動貨幣走弱。但在過去幾年中,我們看到某些貨幣仍成功地規避風險,表現十分堅挺,這是因為其他的外部因素提供了幫助,例如全球通膨緊縮、低核心利率以及央行支持(如量化寬鬆)的背景下,帶給貨幣更多的轉圜餘地,南非幣便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儘管全球央行降息潮或已開啟,但當前利率已處於較低的水平,我們認為,大多數G10國央行基本上沒有貨幣寬鬆的空間,因此必須重新聚焦於財政寬鬆,以期穩定經濟增長並提升通膨。必須留意的是貨幣對於寬鬆財政政策並沒有固定的反應,意即貨幣有可能強勁升值,也有可能明顯疲軟、表現不一。上述四個類別將有助投資者在不斷變化的財政政策和外匯市場中尋找方向。

(文/滙豐(台灣)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業務管理部資深副總裁 曾詩如)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