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一年兩次!蘋果西打又出包 品牌形象重傷

  • 劉馥瑜
蘋果西打再度爆出食品安全問題,2,000ml寶特瓶裝產品異常,已全面展開通路回收下架,及受理消費者退換貨作業。圖/劉馥瑜
蘋果西打再度爆出食品安全問題,2,000ml寶特瓶裝產品異常,已全面展開通路回收下架,及受理消費者退換貨作業。圖/劉馥瑜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蘋果西打」製造商大西洋飲料公司(簡稱大飲)再爆發食安問題!繼去年7~9月生產之2,000ml寶特瓶裝「蘋果西打」變質,近期同一條生產線、同規格之產品再度出現異常。大飲在深陷「下市危機」之際,短短一年內又二度爆出食安議題,恐嚴重衝擊品牌形象及消費者信心!

大飲管理部課長謝政成23日受訪指出,針對此次造成產品變質異常的原因,目前尚未確認,但已先緊急將該條生產線停工,22日也已主動通報新北市衛生局,並將於即日起受理消費者退換貨。

謝政成說,大飲2019年7月1日起至8月18日期間,生產之2,000ml蘋果西打,目前現有通路販售之商品將全數於8月24日前下架回收,消費者購買到該期間生產之產品,憑發票、產品或空瓶皆可辦理退換貨;另,今年3月5日至6月30日生產之2,000ml蘋果西打,消費者憑未開封之產品也可退換貨,將從寬認定。

他並強調,此次回收之產品將全數「銷毀」,不會再出現先前以「目視」篩選良品再重新上架的問題。去年大飲7~9月生產之2,000ml產品異常、受理退換貨,據該公司統計,共造成財務損失2,400萬元。此次確切損失目前尚難估算,預計要在9月底全數回收後,才能進一步精算。

謝政成說明,該公司是在今年8月14日,收到消費者客訴2,000ml產品有異狀,經工廠檢查後發現,跟去年出現異常的產品是同一條生產線,而該批產品生產日期為7月4日,因而該公司決定,從7月1日到8月18日之間生產的2,000ml產品全數回收,並擴及3月5日至6月30日之2,000ml產品。

他指出,符合上述時間區間之產品,消費者退貨方式有三,一是到原購買通路,憑購買發票退換貨(可選擇退款或換商品);二是無論在任何通路購買,可統一到全台7-ELEVEN憑產品或空瓶皆可退換貨;三是直接撥打大飲公司客服專線,由專人處理後續事宜。

據大飲統計,7月1日到8月18日該段期間產量約120萬瓶,若範圍擴及3月5日至6月30日生產之產品,則合計共約166萬瓶。但確切回收及退換貨之數量,目前尚難估算。

新聞分析》食品安全... 不可逾越的紅線

1965年成立的大西洋飲料公司,以「蘋果西打」單一產品在台灣風靡超過半個世紀,卻在過去短短一年內,二度爆發食品安全問題,又在今年4月因財報難產,衍生出一連串涉嫌關係人交易利益輸送等「疑雲」。一家平均年營收6~7億元的老牌飲料大廠,卻在立足市場50多年後,重重摔了一跤!

姑且不論大飲公司目前面臨的「下市危機」,又或是前總經理孫幼英的「官司難關」,事實上,從大飲公司「出事」以來,消費者最高度討論的話題就是:「以後會不會喝不到蘋果西打了?」甚至有網友說「趁現在趕快囤貨!」這些反應,在在顯示出蘋果西打在台灣民眾心中的特殊定位。

經營企業的人都曉得,一個品牌形象及好感度的建立何其艱難,但要摧毀它,卻又易如反掌。尤其身為食品大廠,「食品安全」更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殷鑑不遠,食品大廠味全當年深受「滅頂」風暴衝擊時,曾在國內鮮乳市占率第一的「林鳳營」,因被網友指控為「化工奶」(儘管後來證明為不實指控),卻已重創味全品牌形象,導致味全財報連虧十季,直到今年台灣食品本業仍未能獲利,顯見體質重建之路耗時且傷神。

蘋果西打幾乎已跟台灣「國民飲料」劃上等號,但一年爆發兩次食安危機,儘管公司強調只有一條生產線出問題,也已緊急停工處理,並主動通報衛生局,展開後續檢驗、退換貨等流程,但食安問題帶給廣大消費者的不確地性,比起公司下市危機,恐將更嚴峻地衝擊這塊「金字招牌」!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