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價太便宜了,低廉的電價導致用電浪費,其實調高電價未必會增加家用電費支出;如果能加快建置智慧電網,以更智慧的定價機制,就可降低每天尖峰負載的用電需求。
空氣、食物和水是基本的生活要素,當前大部分人的食物不虞匱乏,也可透過煮沸和過濾取得乾淨的水;但是骯髒的空氣,卻是我們躲不掉的夢魘。
乾淨空氣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發電,而火力發電廠是台灣空汙的主要元凶。根據經濟部資料,台灣的燃煤發電占了三六.五%,風能占不到二%。另一大空汙凶手是機車、公車和汽車;如果供電充裕的話,可以更快速推動車輛電動化。
但這讓我們陷入一個兩難困境:一方面要降低石化燃料的發電比重,另方面又要提高電動車所需的電力供給。
其實,這兩大目標可以透過需求面管理同時達成,也就是節約能源,以及推動智慧電網/智慧家庭政策。
就人均用電量排名來看,排除部分人口稀少、處於極端氣候的地區,台灣高居全球第四位,在美國之後。台灣夏天確實很熱,但新加坡全年高溫,他們的人均用電量比台灣少二三%;若要說台灣的製造業產出比新加坡多,但是日本的人均用電量也比我們少了四成。
在全球已開發國家中,台灣電價最低;低廉的電價導致用電浪費,所以要發更多的電,於是帶來更多的汙染;這是每個台灣人都要承擔的代價,只是代價太高了。
台北美國商會一項持續八年的研究顯示,台灣不抽菸人口得肺癌的風險,是美國和歐洲重度吸菸人口的兩倍;除了患者的病痛折磨外,我們還付出醫療成本增加與經濟產出減少的代價。換言之,擁有潔淨的環境不單只得到乾淨的肺,生活品質和經濟成長也能並存。
不論如何,空汙帶給我們的是現實要承擔的成本,而這個代價遠遠高過低廉電價讓我們省下來的錢。
其實調高電價未必會增加家用電費支出。如果能加快建置智慧電網,以更智慧、更彈性的定價機制,就可降低每天尖峰負載的用電需求。再者,鼓勵智慧工廠和智慧家庭,讓用戶根據智慧定價模式調整他們的用電習慣,也可讓電力使用更有效率。此外,評估實施碳稅或綠色租稅,讓高耗能或低附加價值的產業,大幅提高他們的用電成本。
加速電動車輛的普及也勢在必行。台灣在推出電動或油電混合公車與電動機車有些進展,但進度仍太慢;不過也要考慮到,短時間從燃油車轉換為電動車,將會造成電力供應的吃緊。因此我們必須減少浪費和無效率的電力使用。
為了大幅改善空氣品質,我們必須要讓那些浪費電力的人付出代價。
文: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