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你把事情形容得太好,
別人反而會懷疑你是不是在誇大其詞。
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工作上,遇到別人來詢問我的意見和看法的時候,怎麼說可以讓自己的評論更有權威性、可信度?比如,有人來問我對於某本小說的看法,我該怎麼說,才能讓我的評論顯得更可靠呢?
常見的說法:「他的小說寫得太精采了!絕對是我看過最強的作家!」
更好的說法:「他的小說,我只看過其中兩本。別的我不敢說,但就這兩本來說,我覺得他是同類作家裡的佼佼者!」
為什麼要這樣說
很多人都以為,表達對其他事物的評價和看法時,如果表現出十足的信心,應該會比八分的信心更可信。其實恰好相反,人的心態是很微妙的,當你把話說得太絕對,對方反而會懷疑你是不是在誇大其詞、不夠中肯。如果想讓自己的評論更有權威性、可信度,你可以使用「話說八分滿」的小訣竅。
以「對某本小說的看法」為例,錯誤的說法就是毫無保留、完全沒有打折的空間,把話說到十分滿。而正確的說法就是有所保留,只把話說到八分滿,表示你的評論是有前提、有條件的,留下一些餘地。
美國的消費者行為學者卡馬卡爾(Uma Karmarkar)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讓不同的美食家針對同一間餐廳做評論,而且都是正面評論,看看消費者到底會更聽信哪一種評論。
結果發現,比起有絕對自信的評論,反而是語帶保留、話說八分滿的評論,更有說服力、更能取得消費者的信任。
比如,你直接說:「這間餐廳的烤魚絕對是四顆星!」這種說法就比不上:「這間餐廳我只去過一次,不知道它的品質是不是一直都穩定,但就我那次的經驗來說,它們的烤魚應該有四顆星。」
這樣講話,不僅會讓你的評論更可靠,同時也可以幫你避免很多衝突。畢竟,你的評論不可能都只說好話,多少也會有負面評論。此時話說太滿,就容易得罪人。比方說,如果你批評:「這部電影真的很難看!」很可能你的朋友剛好很喜歡這部電影,尷尬就在所難免了。
但是,如果你說得保守一點:「可能是我自己的審美問題,不太喜歡這部電影的敘事風格。」這樣講,對方就算跟你意見不同,也因為你的話留有餘地,把負評限定在「敘事風格」這個有限的範圍之內,表明大家只是喜好不同,也就沒什麼好爭的了。
這個技巧,不只可以用於評價客觀事物,也可以用於推薦人。舉例來說,你的公司要推舉專案的負責人,你想推薦某位同事,但又怕他以後表現不如預期,到時候反而搞得自己責任很大,對大家不好意思。
這時候,你就可以說:「雖然我跟他合作的次數不算多,但在那幾次經驗中,他都表現得很有領導力,如果他這次也能發揮同樣的實力,我覺得他就非常適合這個工作!」這樣一來,不僅聽起來中肯,對方如果工作表現不佳,你的壓力也不用這麼大,畢竟是因為他的表現不如以往了,而不是你的推薦誇大其詞。
總之,用自己的經驗,做為評論的基礎,主動限定評價的適用範圍。這樣做,既可以避免自己承擔無限的責任,也可以增加自己這番話的可信度,更能讓別人覺得你是個靠譜的人,可謂一舉三得。
延伸思考
一個評論能夠有權威性、可信度,並不是因為它不可能有錯,而是如果它有錯誤的地方、不精準的地方,要恰如其分地說清自己的依據是什麼、是在哪種意義上講的,針對什麼具體問題,有什麼適用範圍和限度,這樣才能讓你的評價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

(本文摘自馬薇薇、黃執中、周玄毅、邱晨、胡漸彪著《好好說話,擁抱高情商》,究竟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