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補貼政策在2019年逐步退場,
下半年對新能源車市場的衝擊效應更日益凸顯。
綜合陸媒報導,2019年,大陸新能源稱補貼政策面臨兩大變化,第一,大陸降低直接補貼,純電動乘用車的補貼標準,相比2018年至少減少50%;第二,大陸提高對新能源車續航里程、能耗等方面要求,導致新能源車獲得補貼的門檻再度升高。
中汽協最新發布數據顯示,由於6月底補貼退坡帶來的銷售成本大幅上漲,產銷各環節很難快速因應這樣的成本變化,導致7月新能源車市場遭遇「雲霄飛車式」下滑。中汽協數據顯示,7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8萬輛,較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4.7%,為近三年來首度出現負增長。
市場需求減 銷售放緩
根據比亞迪稍早公布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淨利潤年增87%,但公司在財報指出,2019年第三季,在大陸汽車行業市場需求下滑,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出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預計公司新能源汽車銷售將放緩,業務整體獲利將較2018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公司股價隨即在財報公隔日重挫5%,引起市場恐慌。
大陸汽車市場整體增長乏力,新能源車業者先前在補貼政策扶助下仍呈現逆勢成長的優秀戰績。但2019年大陸補貼政策減半後對新能源車會造成哪些影響,新能源車應該何去何從,仍是市場關注焦點。
補貼退場 成本負擔大
補貼退場首當其衝的,便是對新能源車廠商造成成本負擔,勢必會導致新能源車價格的上漲,而這有可能降低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購買慾望。不過,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大陸各大新能源車企表現相對平靜,並未大規模宣布對旗下新能源車產品調整價格,多數廠商仍以之前的價格進行銷售。
分析人士指出,新能源車補貼退場甚至全部取消後,市場競爭考驗的是一個企業綜合的供應鏈體系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和市場運作能力,只有努力提升技術水平,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完善供應鏈體系並降低成本,才是未來新能源企業生存的「必修課」。尤其當市場進入淘汰賽後,大陸車企無疑會面臨更殘酷的考驗。
另一方面,國外品牌大廠也盯上大陸新能源車市場。特斯拉中國超級工廠將於2019年底竣工,總產能規畫為每年50萬輛。豐田、通用、大眾等跨國企業均已表態,將在2020年前大規模擴大投入大陸新能源車市場。大陸新能源車廠商要如何應對外部的變化和壓力,是急需思考和解決的難題。
業界人士指出,雖然補貼退場將帶來陣痛期,但靠大陸政策「吃飯」並不是長久之計。此次官方逐步降低補貼,且補貼資金及時明確發放的規則,能幫助企業按計畫進行產品推進,市場推廣等工作,大陸新能源車企仍能夠承受住壓力。
但在補貼政策持續大力度退場的情況下,針對新能源車充電樁等支持性政策應該改善,對消費者使用環節的支持政策也應該加速落實。從長期來看,補貼退場仍有利於大陸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