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週當中,學著三餐都用你不常用的那隻手吃個幾口。你可以把這擴大到所有飲料以及三餐外的零食時間。如果你想挑戰更難的,試試看用不常用的那隻手拿叉子或筷子進食。
自我提醒
放一張上面畫了× 的手部圖片在你的午餐盒裡,或者你經常用餐的地點附近。或者在你慣用的那隻手上貼一塊繃帶,或者在手腕上戴一條橡皮筋,來提醒自己換用不常用的那隻手。也可以在你用餐的地方放一塊寫著「左手」(如果你慣用右手)的牌子。或者為你非慣用的手塗上顏色奇特的指甲油,來代表「用我!」這個信號。
新發現
這個實驗經常逗得全場大笑。我們發現非慣用手實在很笨拙。
這個練習法能帶我們回到禪師所說的「初心」。我們常用的那隻手也許是40歲,可是不常用的手感覺年輕許多,大概只有2、3歲。我們得重新學習握餐叉,把叉子送進嘴裡而不會戳中自己。很可能我們一開始用非慣用的手進食,可是接著一個不留神,我們慣用的那隻手會伸出去,把餐叉拿走。就像一個霸道的姊姊對妹妹說:「喂,妳這小笨蛋,我來餵妳吧!」
如果你用非慣用的手去做更多日常雜務,像是刷牙、梳頭、開門、寫字或者拿剪刀裁東西等等,將會發現樂趣多多。你也可以在同時使用兩隻手的時候,試著讓它們互換一下角色。讓非慣用的手握鐵鎚,做搥擊的動作,慣用的手拿釘子;或者在攪拌一鍋食物,或洗碗盤的時候雙手調換。我發現我的右手很擅長精細的肌肉動作,可是我的左手是較不聰明的「壯婦」,能把嬰兒穩穩抱在腰間,或者在右手刨乳酪的時候穩住刨絲器。
吃力地使用非慣用手,可以喚醒我們對每一位笨拙或不靈巧者的同情,例如殘疾、負傷或中風的人。我們很快就能了解,我們是如何把許多人做不到的一些簡單動作視為理所當然。
研究者推測,肥胖在日本等國家較不普遍的原因之一是,當你用筷子進食,你必須小口地吃。用非慣用的手拿筷子更是一種令人百般挫折的體驗。如果你想在一小時內用餐完畢,而且不把食物撒得到處都是,你非得特別留意不可。
深度課程
使用非慣用的手會暴露我們的缺乏耐性。我們竟然對「吃」這樁樂事感到不耐,豈不有意思?為什麼我們急著盡速把它結束?這是弄巧成拙!
如果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個重大課題,那麼我的課題就是耐性。我經常藉由問自己這個問題來探索自己的不耐:急著達成什麼呢?我急著把早餐吃完然後可以去做什麼?處理電郵。我急著把電郵處理完,然後可以去……寫這本書……把陶土塑像完成……吃午餐……躺下來小睡……當我把這繼續往前推,我發現最終我急著達成的是……死亡?這個體悟將我猛地拉回一個較為生動鮮活、屬於當下的生命,我一點都不急著離開的生命體驗和享受。
倘若你後退一步,靜靜觀察你的雙手在進食、洗碗盤之類的日常瑣務中共同合作,你會發現它們配合得如此完美,默默而持續地照料著你。如果世上的每個人都能像這樣緊密合作,相互幫助、扶持,來共同關照地球上的所有生靈,這個世界將大為改觀。
使用非慣用的手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靈活,同時了解到學習新技巧永不嫌遲。只要經常練習,假以時日我們的技術一定會精進。我練習使用左手好些年了,如今我已經忘了該用哪隻手才是「對(right)」的。這是具有實質好處的。萬一我慣用的手失去功能──就像我親人中風後的情形,我將可以出手相「佐」。當我們練就一項新技能,我們會發現自己內在潛藏著太多別的才能。
結語
光是使用你非慣用的手就可以激發初心,開啟一個充滿新奇趣味的世界。

(本文摘自珍.裘森.貝斯著《正念飲食:舒壓、瘦身、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