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不限年紀 大器可以晚成

多數人都是大器晚成,或具備這種潛力。圖/Unsplash
多數人都是大器晚成,或具備這種潛力。圖/Unsplash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大器晚成在過去被視為沉著與堅定,如今這愈來愈像是口頭上的安慰,像是在說你有缺點與不足之處(畢竟你一定是因為某些原因才無法及早成功)。這種趨勢很糟糕,貶低了我們身而為人的許多重要特質,例如經驗、韌性,以及終生進步的能力。

事實上,多數人都是大器晚成的(或有這種潛力)。在人生的某個時候,我們卡住了。像我自己就是,還一連卡了好幾年。二十五歲那年,儘管我有不錯的大學學歷,卻跑去做洗碗工、夜間警衛和臨時打字員等工作。當時的我很不成熟,也就難怪我愈來愈自卑,面對茫茫人生感到不知所措。回首當年,現在的我更能原諒二十多歲的自己,畢竟當時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即是大腦研究者稱之為執行功能的區域)還沒發育完全。我的大腦確實還沒準備好成功。

你是否和我一樣?你的孩子也像這個樣子嗎?我們面臨沉重的成功壓力,在學校、球隊和初入職場時皆然,於是我們徬徨失措。然而神經科學清楚指出,我們不該把自己逼得那麼緊。大腦執行功能發育完全的平均年齡是二十五歲前後。我大概到二十七歲或二十八歲才覺得自己能夠理性思考,擘畫未來,才稱得上是一個成人。這時離我參加SAT測驗(我只有中等成績)已經十年了,離我從不錯的大學畢業(但成績差強人意)也隔了五年。我不寒而慄地想,如果當年我因為這兩個失敗,永遠無法爬起來,該怎麼辦?我不禁慶幸,當年社會對及早成功的篩選機器不如今日這麼有效率,一時的失敗不會讓你永遠被否定。締造紀錄的太空人史考特.凱利自己也是大器晚成,學生時代的表現更是平庸,他告訴我:「雖然我人坐在教室裡,但其實大多數時間都看著窗戶外面。就算你拿槍指著我的頭,我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強者。」凱利的大腦還沒準備好發光發熱。

我們一開始也跌跌撞撞,困惑不已,在職場或學校遇到瓶頸,習慣不佳,運氣不好,不然就是自信心不足。然而我們有些人得以覺醒,找到自己的方向,踏上脫胎換骨之路;有些人則深陷羞慚,自認毫無機會,從來沒有展現能力獲致成功。對此我得說,一輩子無法散發光采對個人來說固然很糟,但是對社會也很糟。

也許,社會應該鼓勵有潛力大器晚成的人,尤其現在我們活得更長、成年得更晚,也更常嘗試新的職場機會。我們該知道,無論任何年紀都可以成功、卓越,都可以充分發揮所長。

所以到底什麼是大器晚成的人?簡單來說,他們通常有別人一開始看不出來的天賦,但卻比預期更晚發揮其潛能。重點是「預期」,因為後來他們往往是以超乎預期的創新方式發揮潛能,連最親近的人都大感訝異。在那之前,他們沒有咬緊牙關設法滿足父母或社會的期望,那樣錯誤的道路只會讓他們心力交瘁,甚至引發憂鬱症或其他疾病。歐普拉說:「每個人都有至高的命運。」大器晚成的人正是以自己的計畫、憑自己的方法,找出自己至高的命運。

我為這本書做研究的期間,曾詢問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和其他學者是怎麼定義與看待大器晚成的,是否有什麼扎實可靠的研究能給出線索或指引?我實在很好奇。

簡單來說,答案是沒有。目前很少有針對大器晚成的正式研究。多數學者似乎忽略了人類發展的這個層面,少數相關研究也只是在談發展障礙。換言之,大器晚成通常被視為不良或異常。連在學術界,大器晚成的人都沒獲得多少尊重。

最近有些學者開始探索大器晚成的概念,破除「平均值的迷思」,探究個人發展的錯綜複雜。舉例來說,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心智、大腦與教育計畫主任陶德.羅斯,以及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想像力學會科學總監史考特.考夫曼,兩位都是大器晚成的人,在他們所寫的相關書籍中,都提到差點被高中退學的往事。然而,對於「大器晚成」,我們還是找不到一個普遍的具體定義。

為了協助填補這個缺口,我開始研究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人。我訪談了數百人,他們要不是大器晚成,要不就是正在努力的路上。到底他們如何定義自己的成功軌跡?如何看待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又是怎麼克服大多數大器晚成的人所面臨的外在非難和自信危機?

我剛開始研究時,所持的論點是:社會過度關注年輕有為,貶低大器晚成,獎勵少數人,卻漠視多數人。我認為社會就像是條效率極高的輸送帶,把多數人輸送到「技不如人」的垃圾桶;但其實我們需要的只是帶著新技能、懷著新習慣,跳回同一條輸送帶上,就此擺脫陰霾,重返戰局。

但後來我發現不是那樣。我所訪談的大器晚成者,大多不是複製他人的習慣、技能和職場之路,那樣做其實幾乎都適得其反,只會換來失敗與沮喪。

不妨思考一下他們剛開始的處境。文化和教育系統只會衡量少數的技能,所以他們的天分和熱忱遭到忽略,通往發現、鼓勵和潛能的道路因此封閉了。體制甚至沒看到他們,遑論替他們打開成功之門。由此看來,他們沒什麼必要爬回那條鼓勵及早成功的輸送帶上,勉強發奮振作,接受更多訓練,背負更多學貸。畢竟,那條輸送帶只通往一個方向——一個不屬於他們的方向。

也許,大器晚成的人必須跳下輸送帶,另尋一條新路。

大器晚成的喬安 –《哈利波特》的作者J. K. 羅琳

現年五十三歲的喬安是個大器晚成的人。她的少女時期充滿波折,過得並不快樂。她的母親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父親賺的錢雖然還夠維持家計,但性情冰冷,對妻子的病情漠不關心,喬安和他幾乎說不上幾句話。

在學校,喬安很不起眼,她的成績中上,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老師回憶說,喬安還算聰明,但沒什麼特別的。此外,喬安個性內向,沒讓同學留下什麼印象。她申請心儀的學校,未獲錄取,只考上備胎的大學。在大學裡,她繼續展現差強人意的平凡,成績不至於被當,但也僅止於此。某個教授說,她對學業興趣缺缺,倒熱中另類搖滾,一整天搖頭晃腦地聽上好幾個小時。

在畢業之際,喬安就像很多表現還行但缺乏目標的畢業生,模模糊糊想著或許可以讀個英語教學研究所。然而她的第一份全職工作卻很普通,只是低階的行政人員,在當地商會當了一陣子的祕書。出於無聊與好玩,喬安衝動地跟一個男子結婚,兩人育有一女。然而他們的性情南轅北轍,喬安被動又愛幻想,丈夫易怒又有暴力傾向,所以雖然有孩子,但兩年不到婚姻就吹了,兩人在家暴陰影下離婚。

此時喬安將近三十歲,覺得自己走上了死路,不僅失業在家,還有個女兒得養。或許不令人意外,她的情況開始每況愈下。她罹患了憂鬱症,有時會很想自殺,因此沒辦法做多少工作賺錢,家中經濟跌到谷底。據她所說:「我一貧如洗,只差沒有流落街頭。」雪上加霜的是,前夫開始尾隨她和他們的女兒,逼得她不得不申請禁制令。

然而喬安並非一無所有,她有個沒人知道的獨特天賦;先前的教育沒有發現,師長沒有看見,同學一無所知,但這天賦始終都在,靜候發掘。在家中經濟落入谷底的幾個月裡,她靠著領社會救濟金養活女兒,像是在逃避般躲回自己童年的奇想。社會會說她這樣做很不負責任,但湊巧的是,這卻讓她接近了她的天賦。當她放手任由想像力恣意馳騁時,天賦才開始沛然湧現。

(本文摘自里奇.卡爾加德著《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先覺出版提供)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