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傳銷業賺不到錢? 公會:外行!數字解讀錯誤

  • 張佩芬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日前有平面媒體在頭版大篇幅報導,從公平會調查報告推算「僅千分之三年收入達超過30萬元」,對此,中華民國多層次傳銷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陳譽錚認為,不論參與人數與營業額,傳銷產業基本上一直在成長,對於公平會公布的統計數字,該媒體用錯誤解讀換算出錯誤結果,反應了外行對該產業的不了解,突顯出產業的「美麗與哀愁」。

根據公平會發布2018年發布107年多層次傳銷事業經營發展狀況調查結果,全台傳銷商統計有計346家,從業人員達308.38萬人,其中,傳銷商平均領取佣(獎)金30萬元以上之事業為4家,占總家數346家的1.16%,而某報在報導中指出,「年領超過30萬元以上者僅1.16%、9,709人,若以傳銷事業總人數來推算,1千人中僅約3人可熬出頭」。

對此,在傳銷產業待超過20年的陳譽錚反駁表示,原始報導對於公平會的數字解讀不精準,首先,1.16%指的是傳銷商家數,而非人數;其次,據他了解,以安麗公司為例,該公司的DD聘位月收入超過2.5萬元,換算年收入是30萬元,光是一家安麗的DD人數約有11,000人,而調查指出有4家的經銷商平均年收入超過30萬,其公司總人數勢必遠遠大過9,709人這個數目。

而去年有領取佣(獎)金者僅83.7萬人,在308.38萬人占27%,關於這一點,陳譽錚則是持同意看法,「這不代表是壞事,而是代表該產業越來越健康化、正常化,至少有70%的人是為了產品而來,換句話說,這個行業漸漸被認可是正常的消費管道,對於要不要加入傳銷作為事業來賺錢,那是個人的選擇,但會有人被優質產品吸引而來,這件事情反倒是機會點,不是危機點。」

隨著社群、社交電商等新模式興起,為傳統傳銷帶來衝擊,例如東森天美仕、網連通的運營模式,強調的是以社交元素為核心,利用會員人脈圈以及社群分享帶進新客,為自己創造收入。陳譽錚認為,不管是社群、微商、社交電商,皆創造了一種新的零售方式,也如同現在時下所稱的「空軍」。

陳譽錚說,東森集團有深厚的基礎,現在轉換型態到能夠「互惠」、「倍增」的傳直銷領域,有絕對的優勢,對於想投入傳直銷的年輕人,「站在巨人的肩膀」最起碼可以看得更遠,可供借力的地方很多,所以才能短短時間吸引這麼多人加入。

東森集團旗下東森天美仕今年7月舉辦社交電商大會,現場吸引1,500人與會,王令麟人生路上的傳奇經歷,激勵所有想成功、想創業、想賺錢的人,「東森是最能創造新商模、有爆發力、影響力的集團,相信能讓參與的人獲利賺大錢!」王令麟在會上強調,東森集團在台灣有東森購物、東森新聞雲、墨攻票券公司,在海外有香港草莓網及涵蓋全台灣、在大陸有研發及製造研發中心的東森自然美,注入所有資源,使社交平台能夠發揮更大的力量,目標成為台灣第一品牌的社交電商平台,「你們會因為加入東森社群平台賺大錢,東森因為有你們會更偉大。」東森直銷成立才一年,營業額就突破1億,今年更迅速翻四倍上看4億,明年要挑戰13億,主要原因就在東森擁有多年累積下來強勢的品牌信譽,再加上強大的商品力、訓練能力,以及廣納各界優秀人才加入,集眾人之力拚出好成績。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