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和家庭雖兩難全,卻也不再只能二選一,而是考驗著女性的智慧,如何將家庭擺第一,並且把工作融入其中。
雖說美國職業婦女的母親比例高達八成, 但《富比士》雜誌指出,一九六五到一九七六年間,大批X世代母親帶領女性成為職業婦女,這個潮流在千禧世代慢慢翻轉,越來越多女性選擇在家帶小孩。根據資料顯示,大約有五十六%的千禧世代母親希望能在家多於出去工作,甚至有高達三十九%的單身女性希望日後能成為家庭主婦。這些數字並不代表這些女性希望在家當個像花媽一樣的傳統母親,而是在美國對母親極為不友善的職場環境中,難以找到工作時數彈性、以平衡家庭為優先的工作。
工作和家庭雖兩難全,卻也不再只能二選一,而是考驗著女性的智慧,如何將家庭擺第一,並且把工作融入其中。根據NBC新聞報導,有四十三%的女人在有小孩後會辭去工作,但有高達六十五%的女性,就算有小孩還是想繼續工作。感謝科技的發達以及在家工作的新趨勢,讓這些媽媽們重回職場時,可以擁有在家工作的選項,有些媽媽甚至直接卯起來創業。
妃太是我和C的朋友,在密西根州金融業上班,因老公的工作搬到加州,開始在家上班,繼續替密西根州的公司賣命。隨著兩個小孩出世,妃太用她賺的錢請了保母,保母看小孩時,她可以繼續在家工作,不但能盯著保母,也不會錯過小孩的每一個成長過程。
我生下樹寶後,選擇把牙醫工作改為兼職,並趁樹寶睡覺時專心寫稿。我去看病人時則輪到C在家上班,順便帶樹寶。我們的決定也曾遭受質疑,覺得我浪費牙醫的技能和NYU貴鬆鬆的學費。但我和C都覺得,寧可目前賺的錢少一些,光環小一點,卻不想錯過親眼見證樹寶的成長過程。
大多數母親都和花媽、金媽一樣,對自己的選擇有著許多不確定,但我們更該學會對自己寬容,也對他人寬容。無論最終給孩子的成長環境是什麼,無論有沒有乾洗手、是否用紙尿布、能不能長時間陪伴孩子,不管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都沒必要為這些針鋒相對,我們更該看到那種種堅持的背後,一顆想被理解、用盡全力愛孩子的心。
那個奶粉廣告用了一句話來結尾:「或許我們的看法不同,但最終,我們都是父母。」

(本文摘自Dr.Phoebe著《美國女子學:#凍卵 #MeToo #瘋狂的矽谷媽媽──看美國女人如何破關打怪,為不完美的自己而戰!》,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