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指出,目前全球有90兆美元綠色資金缺口,而市場上有100兆美元的可投資資金,必須把握這個契機發展可持續/綠色投資計畫,將資金引領至缺口。今年來受新冠疫情影響的金融市場,全球可持續債券市場就出現空前的「流行病債券」部位,向市場籌資目的用來解決疫情帶來的各式破壞,在極短時間內就募到750億美元,金融業主管認為,這類金融商品是典型的危「機」,在危險期間創造的新商機,若真的能發揮實際功能,未來應會形成「絕後」。
CBI氣候債券初級市場統計單位指出,2020年上半年的可持續債務市場組合,加總綠色(Green)類別、社會(Social)項目、可持續性議題等的市場分類方式,全球發行債券量超過 2,500億美元,相較2019年全年發行量為3,410億美元,表現強勁,其中,因應今年新冠疫情所衍生的「流行病」(Pandemic)新增項目發行量達750億美元,是過去所沒有發生過。
CBI調研團隊指出,流行病債券是始自今年2月在大陸出現,其發債規範根據氣候債券的定義,及至目前的750億美元發債量,由447家發行人組成,其中,大陸法人機構占了九成,雖然主要是非金融公司、仍代表了多個不同行業,惟96%的發行年期為五年或更短的短期券。
全球可持續債券市場的工具不斷發展,綠色、社會和可持續性的分類多為傳統債券,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助研究員林奇澤指出,截至今年7月底,台灣資本市場已發行43檔綠色債券,總額約1,153億元,其中以鼓勵企業擔任發行人、落實環境保護的綠色債券為主,其中又特別著重於再生能源,今年綠色債券擴展到ESG議題,是多面向引導民間資金進入綠色領域的新一步。
CBI調研團隊指出,各地區綠色債券發行在今年上半年交易量均降至2019年水平的一半以下,大部分發行來自歐洲,歐洲首次占全球發行總量的一半以上(55%),公共部門發行人的發行減幅也較少,大量集中在主權政府和政府支持的基礎建設進行綠色籌資,明顯是基於市場動盪下的安全投資考量,待及市場回復平穩發展,民間部門的彈性及創新商品設計將會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