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陽明大學朱唯勤教授團隊與工研院金屬中心合作「交鎖式髓腔內鋼釘定位裝置」(Intra-Medullary
Endo-Transilluminating﹝iMET﹞Device)醫療器材獲得市場肯定,已供貨到各國。
朱唯勤團隊研發出交鎖式髓內釘遠端螺孔定位裝置(iMET)能準確、快速並無需使用體外定位裝置或放射線(X-Ray)螢光檢查儀,不僅可避免病患吸收過多幅射劑量,也比傳統定位時間的21分鐘,大幅縮短為4.1分鐘,有效縮短手術時間。
朱唯勤表示,病患若因交通事故導致骨折,髓腔內鋼釘定位,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但由於過去在遠端螺孔定位的技術上,一直沒辦法獲得很好的突破,因此他們透過可見光的方式,設計簡單、方便且快速的醫材,目前已取得美國FDA的上市許可。
不過,由於iMET的電源接頭尺寸過大,無法作為髓內釘手術的前導針,醫師仍需花時間將產品對準髓內釘螺絲孔位置,才能使產品光源透出骨頭。但藉由科技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金屬中心以精密機械製成,縮小髓腔內鋼釘定位裝置的外徑,進而達成手術前導針大小的需求,並配合使用者經驗,加入金屬配件,利用光學與微機電技術改善光源指向定位精確度。經過加值後,不僅定位時間縮短至1分鐘,也簡化手術操作流程,降低手術失敗率。
朱唯勤說,透過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這套醫材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85%,無論在銷售力、或是產品競爭力上,都有很大的幫助,也增加市場對這個技術的接受度。配合陽明大學團隊所成立的新創公司募資,2019年度已累積2550萬元,目前醫材除供應國內,未來也將擴展至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
iMET裝置雖已取得美國FDA上市許可,但由於電源接頭尺寸過大,無法作為髓內釘手術的前導針使用。此外,醫師仍須花費時間將產品對準髓內釘螺絲孔位置,才能使產品的光源透出骨頭。藉由科技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金屬中心以精密機械製程,縮小髓腔內鋼釘定位裝置外徑,達到手術前導針(guide pin)之需求;同時配合使用者經驗,加入金屬配件,試製髓腔內鋼釘定位裝置插入快速定位機構,並利用光學與微機電技術改善光源指向定位精確度。加值後產品,除定位時間縮短至1分鐘外,也簡化手術操作流程,降低手術失敗率。 朱唯勤老師表示,透過科技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這套醫材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85%,對於銷售力與產品競爭力都有很大幫助。
今年科技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計畫」持續透過法人發掘學校具產業化的潛力技術或專利,將深厚的技術研發能量及產業推動經驗,透過加值、升級,融入產業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技術加值與創新商業模式輔導服務,集結國內頂尖研發法人豐沛的能量,為學界研發成果產業化的過程拋光打磨,展現產學合作的極致樣貌。
今年度成果發表會結合科技部內「科學園區生醫創新聚落整合推動計畫」、「新型態產學研鏈結計畫-價創計畫」,將於11月4日下午2時在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舉辦,現場 展出超過50件透過法人加值的產學合作成功案例,技術領域涵蓋資通訊、智慧機械、商管、綠能科技、新農業、精準健康、鏈結新創等,活動現場可實地了解眾多研發成果內涵,近距離與技術團隊互動交流,並有機會與團隊碰撞出產學合作新火花,為企業找尋到因應未來世界的發展契機。有意參加者可先線上報名:https://iace.org.tw/f2/activity/showDetail?id=2422&searchCondition.category=%E6%88%90%E6%9E%9C%E7%99%BC%E8%A1%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