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中心獨創「奈米平台式技術」獲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

  • 工商時報 許俊揚
鄭隆賓院長帶領導的免疫細胞治療團隊榮獲2020未來科技突破獎殊榮。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鄭隆賓院長帶領導的免疫細胞治療團隊榮獲2020未來科技突破獎殊榮。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免疫療法的突破帶來了治癒癌症的希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細胞治療中心與交通大學跨校科研團隊以奈米科技為主軸,開發出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磁性褐藻醣奈米平台式技術,能夠將免疫檢查哨抑制劑精準的送達腫瘤位置,大幅提升治療的效果,造福更多的患者,榮獲今年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殊榮。

鄭隆賓院長(中)、徐偉成副院長(右)與助理研究員江智聖團隊開發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鄭隆賓院長(中)、徐偉成副院長(右)與助理研究員江智聖團隊開發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中國附醫與交通大學跨校科研團隊獲獎項目;『開發靶向性硫酸多醣酯之磁性奈米技術平台:結合診斷、治療、追蹤之三合一精準療法』(Immunomagnetic nanocapsule functionalized with sulfated

polysaccharide as a theranostic platform technology to achieve precision

immunotherapy)。研發團隊成員包括,中醫大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徐偉成兼附設醫院轉譯醫學研究中心副院長、中國附醫器官移植中心榮譽院長鄭隆賓教授兼細胞治療中心榮譽主任、中國附醫細胞治療中心助理研究員江智聖、以及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陳三元講座教授。

鄭隆賓院長與徐偉成副院長是科學研究的最佳拍檔。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鄭隆賓院長與徐偉成副院長是科學研究的最佳拍檔。圖/中國醫藥大學提供

計劃主持人江智聖博士表示,免疫檢查哨療法雖已被認為是腫瘤治療上的重大突破,但此療法只對少部分病患有效,且有免疫相關副作用的風險;另一方面,雖然免疫細胞療法已經對癌症臨床病患帶來許多治療成功的曙光,但其複雜且較長的體外培養及檢測過程,因此若能加速整個療程的時間,將能大幅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

該團隊深耕奈米科技於藥物傳遞系統領域結合癌症治療應用的技術整合,於篩選多種材料後,選定褐藻醣進行測試,並於結合氧化右旋糖酐及磁性奈米氧化鐵粒子後,首創一中空的磁性多醣奈米結構。此奈米結構的表面預留了許多官能基,可以輕易標定抗體或生物記號,中空的核心也能夠包覆藥物,在結合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褐藻醣及能夠作為顯影劑的氧化鐵奈米粒子後,成為一整合診斷、治療、與追蹤功能於一身的奈米平台式技術。

鄭隆賓院長表示,團隊發現磁性褐藻醣奈米粒子能夠以單一系統同步啟動多道免疫抗癌路徑,並證實在多種癌症系統中逆轉腫瘤微環境,有效抑制腫瘤生長,觸發免疫記憶性,進而抑制腫瘤擴散及復發。重要的是,磁性褐藻醣奈米粒子能夠直接於體內活化免疫系統,有潛力將細胞療法的療程由數周縮短至數天,成為新世代的免疫細胞治療技術,大幅提升治療的效果。

除此之外,此奈米粒子也具有靶向特定的細胞表面抗原的效果。陳三元講座教授表示,此項特點將有助於在特定的腫瘤以及心血管疾病中進行標靶治療,更可透過核磁共振來得到病灶位置的完整醫學影像,獲取更多資訊,並將診斷、治療、與追蹤的功能合而為一,不但提供醫師更完整的資訊來解讀病情,更可為病患帶來更好的醫療品質。

徐偉成副院長表示,本團隊所開發的技術為一平台式技術,只要更換表面的抗體或藥物,即可快速的成立新的產品線進行測試,在藥物開發上提供了一道更經濟也更迅速的策略,能夠大幅降低早期開發的費用,並盡快進入市場,加強產品滲透率,提高經濟效率,在學研界、工業製造、生技業、以及醫界皆可帶來正向的循環,可視為台灣於免疫治療中的重要技術與里程碑。

中國附醫與交通大學跨校科研團隊研發此創新關鍵技術結合奈米技術與免疫檢查哨抑制劑,成果發表於世界知名的一流尖端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8),顯示國際高水平的研究標竿同時肯定此技術帶來的重磅突破。

您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