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傳統金融理論假定市場參與者完全理性,但事實上投資人不僅會犯錯,提出還會以某種「可預測」的方式犯錯。知名行為金融專家詹姆斯.蒙蒂爾在新書《投資心理戰》引用心理學研究,指出投資人經常會出現的各種非理性行為,並提出幾種關鍵方法提醒投資人「不能」做什麼。
人們不僅會習慣性地過度樂觀, 還會「過度自信」。關於「過度自信」的經典研究,非心理學家莎拉.利西騰斯坦(Sarah Lichtenstein)、巴魯克.菲施霍夫(Baruch
Fischoff)和勞倫斯.菲利普斯(Lawrence Philips)1977年的研究莫屬。他們請人們回答數個真實問題(如「基多是否為厄瓜多的首都?」),然後再評斷自己答案為真的機率有多高。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時,受試者經常過度高估自己答案為真的機率。在人們確信自己答案為真的案例中,往往僅有80%的人回答正確。
在另一項實驗中,利西騰斯坦和菲施霍夫給受試者12檔股票的市場報告,並請對方預測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哪幾檔股票會漲或跌。結果僅有47%的人預測正確,但受試者的平均自信程度卻達65%。
據說表現出過度自信者,是因為不擅長校對。但有趣的是,某幾組受試者事實上相當擅長校對,因為這些人的身分甚至包括專業編輯和氣象播報員!這些人經常會收到關於自己下判斷後的反饋。而這或許代表在海量資訊面前,人們也不得不低下頭─儘管如此,同樣情況在股市預測和分析上,卻難以激發同樣的謙遜之情。
「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是一組強而有力的組合,會導致投資者高估自己所擁有的知識,低估風險,並過分放大自己對情勢的掌握能力。有句古老格言再次浮現在我腦海:「別把智商和牛市混為一談」(Don’t confuse brains and a bull market)。
人類的「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傾向,或許就根植在生物演化進程中。生物研究清楚指出,在交配時,「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往往能帶來成功(這可不是基於我的個人經驗之談)。值得一提的是,此兩種特質很有可能是人類天性─在幾乎每一種語言裡,描述樂觀的形容詞數量,往往是描述悲觀形容詞數量的五至六倍。
投資人的過度自信與樂觀傾向
光是理解此兩種心理特質的存在,就能更進一步理解投資過程。多數檢驗個別投資人「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的研究,都是出自柏克萊大學哈斯商學院教授特倫斯.歐登(Terrance Odean)之手。以下簡單敘述其部分研究成果。
歐登檢驗一家折扣券商*底下一萬個交易帳戶的資訊。他發現個人帳戶賣出某檔股票、再迅速買進另一檔股票的行為,完全符合我們對「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的預期。第一年,其賣出的股票績效表現,比後來買進的股票績效表現高出3.4%。在歐登排除非投機性交易(流動性需求、節稅拋售、再平衡等)後,績效表現不佳的比例上升到5.07%。
歐登指出投資者過度自信的其中一種跡象, 就是「換手」(turnover)的舉動較多,亦即在人們呈現「過度自信」傾向時,往往會交易得更頻繁。在金融學教授布雷德.巴伯(Brad M. Barber)與歐登那篇標題相當貼切的論文〈交易對您的財富有害〉(Trading is hazardous to your wealth)中,他們點出當換手率上升時,投資淨利就會下降(見圖1.1)。
心理學研究也指出,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容易展現出「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傾向。該理論指出過度自信的投資者也會過度交易。倘若男性比女性更過度自信,那麼他們的交易數量應該會比女性來得多。而巴伯和歐登手中的樣本(1991年2月至1997年1月),顯示男性交易數量比女性多出45%(見下頁圖1.2)。過度交易導致男性每年的淨收益減少超過2.5%,女性則為1.7%(下頁圖1.3)。
歐登也進一步點出,在伴侶共同持有的帳戶中,可以看到較適度的思維脈絡與對交易的需求。這也表示男性的「過度自信」與「過度樂觀」情況,會在伴侶的交互影響下消除。當歐登將此一假設導入數據中時,發現單身男性的交易數量比單身女性多出67%,並導致單身男性每年淨收益比單身女性低3.5%。或許,單身男性應該找到其他更好的方法來打發時間!
註*:Discount brokerage,其佣金水平較一般經紀來得低,通常沒有提供全面的股票分析服務。
(本文摘自詹姆斯.蒙蒂爾著《投資心理戰:行為金融專家教你看透群眾心理偏誤,掌握獲利勝機》,今周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