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新手能夠在剛進入加密貨幣市場時能夠打好基礎,這次的分類有別於過去簡單的劃分方式,將從加密貨幣的技術、價值、功能、法律四個層面做區分,幫助大家在挑選加密貨幣時能更加得心應手。
技術層面
區塊鏈原生代幣:區塊鏈原生代幣就是我們常說的主鏈幣,也就是底層鏈為了獎勵礦工而衍生出的代幣。我們最常聽到的BTC、ETH、EOS或這些都是主鏈幣,在加密貨幣種類上相當於最底層的基礎設施。
協議層代幣:協議(protocol)就是比底層鏈還要在上一層,為了加強底層鏈的性能或是擴展底層鏈功能性的應用,而協議所衍生出的非原生代幣就是協議層代幣。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協議 0x 的代幣 ZRX。
Dapp應用代幣:應用型代幣在區塊鏈生態的最上層,是使用某 app 或 Dapp 的服務所需要的代幣。例如交易所的平台幣 BNB 或是使用去中心化遊戲應用時需要的應用型代幣 VIBE。
※底層鏈、協議與應用的分類相當簡單,如果底層鏈是馬路,協議就是路燈,而應用就是馬路上運行的汽車。
價值層面
與實體資產綁定的代幣:為了因應市場需求而生,與實體資產做掛鉤的代幣,也就是我們說的穩定幣。例如與美元做掛鉤的USDT、TUSD、PAX與USDC等。
仰賴網路共識的代幣:代幣價值仰賴網路上市場共識的代幣,基本上就是除了穩定幣之外的加密貨幣。例如BTC、ETH、XRP等。
功能層面
交易媒介貨幣:除了作為價值儲存或交易媒介之外沒有其他應用功能的代幣。例如:穩定幣、BTC、XRP、ZEC與XMR等。
工作型代幣:有些區塊鏈系統或去中心化應用系統運作的參與者要為系統貢獻時,需要先抵押代幣,才能取得資格,而參與者也能藉由獎勵機制獲得相對應的報酬。例如 MKR。
應用型代幣:應用型代幣會依照應用本身的設計,會有不一樣的功能,交易所發行的平台幣可以用來做手續費折抵,或參與其本身所舉辦的活動。例如 MDA、BNB。
混和型代幣:具備以上多種功能的加密貨幣。例如EOS、ETH(Serenity後)、Dash。
※直觀來看,擁有越多應用場景或功能性越獨特的加密貨幣,有越多的市場需求。
法律層面
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被認定為證券型資產的加密貨幣,擁有證券的特性,且須要接受法律監管。例如 Bitwala。
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 ):通過Howey Test認定為不具備證券特性,或監管單位認定為非證券型代幣的加密貨幣。例如BTC、ETH。
※由於Howey Test的標準較模糊,因此法律層面的認定,主要的依據還是來自監管單位。
藉由上圖的方式,我們就可以簡單的分類出,加密貨幣在不同的層面屬於甚麼類型。當然,這只是簡單的加密貨幣分類方法,並不代表分類出的結果是「絕對的」,實際項目的風險還是要參考開發團隊、籌碼分布、上市交易量、開發進度、合作夥伴以及社群熱度等不同面向的綜合考量才能夠更有效掌握投資風險。
作者簡介_桑幣筆記桑幣筆記 Zombit 為專業的區塊鏈財經自媒體,利用自身的金融和區塊鏈知識,提供區塊鏈相關的時事新聞、專題專欄、新手教學和趨勢週報等,協助大眾吸收正確的資訊。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